地理環境
位於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為崑崙山的高峰之一,海拔7719米。山頂常年積雪,山間懸掛著條條銀光閃閃的冰川,極為壯觀。公格爾九別峰,海拔7530米,位於東經75.1度,北緯38.6度;兩峰同在西崑侖山脈西端的山脊線上,直線距離僅15公里。 它們的山體相連,是一對聯抉而立的姊妹峰,坐落在新疆阿克陶縣境內。它們與其南面的慕士塔格山同居西崑侖山脈,並稱為東帕米爾高原的三座著名高峰。
公格爾山是西崑侖山脈上的第一高峰。山峰呈金字塔形,峰體陡峭,平均坡度約45度,山峰主要以4條主山脊為骨架:北山脊、西山脊、南山脊、東山脊。山坡浮雪深厚, 有高差達300米左右的雪崩區。
兩峰所處的東帕米爾高原地處內陸,又有眾多山系阻隔著印度洋、太平洋氣流的進入,因而氣候十分乾燥,降水主要來自高空西風帶氣流和極地冷濕氣流的相互作用。在海拔7500米左右地平均氣溫在-20℃,最低可達-30℃,最大風力9-ll級,通常風力是7級左右。天氣頻繁變化是這一地區的一大特點,即使在夏日,山上也可能風雪交加,氣溫可下降到-20℃。 通常登山活動一般安排在6—8月為宜。
地理位置
喀納斯是蒙古語,意為“美麗富饒、神秘莫測”。它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布爾津縣境內北部,距縣城150公里,是一個坐落在阿爾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環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陽坡被茂密的草叢復蓋。湖水來自奎屯、友誼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當地降水,從地表或地下瀉入喀納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面積44.78平方公里,湖水最深處達180米左右。是中國唯一的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保護分布區。這裡以湖為中心建立了喀納斯湖自然景觀保護區。總面積達5588平方公里,保護區自上而下分別為冰川恆雪帶、山地凍雪帶、高山草甸帶、山地草原帶等,垂直分布。
動植物
提到喀納斯景區,就要提到它的很多唯一:這裡是亞洲唯一的瑞士風光,是中國唯一和四國接壤的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額爾齊斯河最大支流布爾津河的發源地。喀納斯湖還是我國唯一的南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分布區,生長有西伯利亞區系的落葉松、紅松、雲杉、冷杉等珍貴樹種和眾多的樺樹林。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 以及魚類、昆蟲類在此繁衍生息,更是生趣無限。
喀納斯湖是我國極其難得具有歐洲生態系統的區域,保護區內有植物798種,其中珍稀植物30種,動物39種,鳥類117種,魚類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13種,其它稀有動物9種,昆蟲真菌的新種記錄不少60個。
湖邊居民
圖瓦人亦稱“土瓦”和“德瓦”、“庫庫門恰克”,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的士兵,逐漸繁衍至今。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他們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個民族。圖瓦人保存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語言,圖瓦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哈薩克語言相近。在生活習慣上,圖瓦人除歡度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節外,還有當地的鄒魯節(入冬節),漢族人的春節與正月十五元宵節。圖瓦人信仰佛教,喪葬方式為曲體入葬,圖瓦人居住在阿勒泰喀納斯湖圖瓦村和白哈巴圖瓦人村落。喀納斯湖與圖瓦人相互輝映,融為一體,構成喀納斯湖旅遊區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
四大奇觀
千米枯木長堤
在喀納斯湖最北端的入湖口, 有一條千米枯木長堤是喀納斯湖奇觀之一。洪水時枯木長堤會飄起來,按理來說,這些枯木會向下游漂,但是多少年來,卻奇怪的浮動逆流而上,長長地橫列在喀納斯湖的最上游6道灣。據說有人把枯木扔到下游5道灣里,那枯木還是執著地回到老地方,與枯木長堤連為一體。這是為什麼呢?每當洪水季節,河水將上游大量的枯木攜帶漂入湖口,後因強勁的谷風在遇到喀納斯湖南面的巨大山體後,風力變向將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動著逆流上漂,日積月累逐步在湖口匯聚堆疊形成一條百餘米寬、兩千米長枯木縱橫交錯的 “千米枯木長堤”這一特殊的自然景觀,這些枯木隨著水的漲落而浮動。
湖怪
喀納斯湖另一奇觀是湖中有巨型“湖怪”。據當地圖瓦人民間傳說,喀納斯湖中有巨大的怪獸,能噴霧行雲,常常吞食岸邊的牛羊馬匹,這類傳說,從古到今,綿延不短。有眾多的遊客和科學考察人員從山頂親眼觀察到巨型大魚,成群結隊、掀波作浪、長達數十米的黑色物體在湖中慢游,一時間把“湖怪”傳得沸沸揚揚,神乎其神,又為美麗的喀納斯湖增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1985年7月下旬,新疆大學動物學教授向禮陔率領的考察隊在湖邊工作時,突然發現數十條巨型魚在湖面出現,兩天后袁國映帶領的新疆環境科學研究所的考察隊也在“一覽亭”上觀察到了湖中的巨型魚群,並攝得了許多照片和一段錄相,從而開始了喀納斯湖“湖怪”之謎的研究。
喀納斯湖的神秘大概和湖怪的傳說有關。據一些專家經過考察推斷,所謂湖怪其實是那些喜歡成群結隊活動的大紅魚。這是一種生長在深冷湖水中的“長壽魚”,其壽命最長可達200歲以上,而且行蹤詭秘,沒有經驗的人是很難捕捉到它的。當地的圖瓦人並不相信這種說法,在他們的傳說中,湖怪能吃掉整頭牛。但湖怪到底長什麼樣,誰也說不清。他們的前輩還有過兩次捕捉湖怪的嘗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所以至今圖瓦人不到湖裡打魚,也不在湖邊放牧。
至於“湖怪”與大紅魚(哲羅鮭)是不是一回事,至今還是個迷。
喀納斯湖水中生長哲羅鮭、細鱗鮭、江鱈、阿爾泰鱘、西伯利亞斜鯿等珍稀魚類。特別是著名的哲羅鮭,體長可達2~3m,重達幾百公斤,因魚體呈淡紅色而被俗稱大紅魚。大紅魚是典型的淡水冷水性食肉性魚類,性情十分兇猛,人們曾在6千克的魚腹中發現過兩隻野鴨。這種魚可長得很大,1984年曾捕到一條重達38千克的大紅魚。這樣大的魚在高緯度的高山湖泊中存在,在世界上實屬罕見。喀納斯湖中巨型魚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從事魚類研究的科學家們的關注,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雲海佛光
清晨登上山頂——觀魚亭,觀賞日出景色,可見喀納斯上空雲海翻騰,霧濤升空,有時可看見如同峨眉山雲海佛光那樣的奇觀。充沛的降水,涼爽的氣候,使喀納斯湖區常常籠罩在朦朧霧雹之中,而高出雲霧頂部的山峰,則成了觀看佛光的理想地方。
在8月份,每當雨後的清晨,喀納斯山區谷地往往會被濃厚的雲霧遮蓋,只露出一座座 2000米以上的峰頂。這時,若登上“一覽亭”觀賞日出景色,只見頭頂碧藍的晴空中,斜掛著一輪巨大的朝日,遠近雪峰,在朝陽下反射出紅紅的光芒。腳下的白色雲海,浪濤般地隨風翻滾,時而露出一塊塊一平如鏡的藍色湖面,時而又露出一片片綠色的林海。那迎面而來的彩雲,帶著反射太陽的霞光,千姿百態,變幻無窮,使人目不暇接。當上午9—10時左右,太陽升到一定角度時,在湖西山谷的雲霧中,也就是與太陽的相對方向,便逐漸顯現出一個半圓形的巨大的彩色光環,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備,鮮艷奪目,下部則沒於雲霧中。隨著雲霧的濃淡變化,光環色澤也時深時淺,時明時暗。這些山峰、亭子以及你的身影,在彩色光環環繞襯托之下,色彩絢麗,光彩奪目,給人以神佛欲顯、飄飄欲仙的感覺。佛光大約可以持續一刻鐘左右,隨著太陽的高和光線角度的變化便逐漸隱去,令人終生難忘。喀納斯湖是有名的“變色湖”。一年之中,一季之中,一天之中都會有不同的色彩變化。在觀魚亭上觀察尤為明顯。
變色湖
喀納斯湖另一奇觀是變色,被稱之為“變色湖”。春夏時節,湖水會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變換顏色。從每年的4、5月間開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色彩。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到了6月,湖水隨周山的植物泛綠,呈淺綠或碧藍色;7月以後為洪水期,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補給,由碧綠色變成微帶藍綠的乳白色;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響,呈現出墨綠色;進入9、10月,湖水的補給明顯減少,周圍的植物色彩斑斕,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奪目。關於變色湖的原因是季節變化所引起上遊河水所含礦物成分多少的緣故;而與周圍群山植物隨季節變化的不同色彩倒映在湖中,以及陽光角度變化和不同季節的光和作用對湖水的影響也有一定關係。其主要是喀納斯湖水來源於友誼峰南坡的喀納斯冰川,當冰川作用於周圍由淺色花崗岩組成的山地時,冰川掘蝕攜帶的花崗岩岩塊經擠壓研磨成白色細粉末混合於冰層內,炎熱的夏季夾帶有白色細粉末的冰川融化,大量的呈乳白色的冰川融水和雨水進入喀納斯河,流進阿克庫勒的湖(白湖),阿克庫勒湖的乳白色水再流向下游匯入喀納斯湖,這就是喀納斯湖在7—8月變為白色的原因。每年12月份封凍後,喀納斯湖又像一面白色的水晶鏡,當地牧民用爬犁在湖面上運送物品或進行滑雪滑冰。另外,在不同的天氣、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喀納斯,特殊的水質與天色和山色相互折射而產生不同的色彩。由於喀納斯湖被群山環抱,在高原藍天白雲的大背景下,湖水受陽光和雲團的映射,又將周圍的山色反射在湖中,湖水會隨著天空雲朵的變化和陽光下山色的明暗交替,變化萬千,斑斕流彩。
民間傳說
在喀納斯民間傳說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故事,說喀納斯湖中有兩條巨型的大魚,一條長約50米,一條長約30米。在30年代時.有人曾經打過一條大魚,用17匹壯馬也沒能馱完,據說此人把那條大魚的一片鱷骨拿來當—口大鍋蓋用了。
據說,過去有個巴依放一群馬來湖邊喝水,後來馬群全部不見了,人們四處尋找了好多天,只看見這群馬走向湖邊的馬蹄腳印,而其它什麼也沒有找到,大家分析推測是被大魚吃掉了。
還有個傳說則更為玄妙.喀納斯湖中有個巨大的“怪物”,說這“怪物”還能噴霧形雲,那大“怪物”借用大霧天氣吃掉小牛小馬。在當地民間還傳說,相傳在19世紀木期,有個俄羅斯人曾在喀納斯湖中捕住一條人紅魚。這條大紅魚有幾噸重,他用廠19匹壯馬都沒有馱完。
這一個個傳說,吸引了不少科考隊員的到來。 觀魚亭
1985年7月下旬,新疆環保所考察隊在喀納斯湖考察時,發現湖面上出現巨大紅魚,僅露出水面的魚頭就有小汽車那么大.背上的魚鰭長約4米。體長有10-15米,體重超過1噸。
1986年7月3日,新疆電視台喀納斯專題攝製小組一行8人,上午在觀魚亭上用肉眼看見了幾個黑點在水中緩慢蠕動,又通過八倍望遠鏡觀察,則看得比較清楚,這些“大紅魚”時而緩緩遊動,時而忽聚忽散,嬉戲水中,列隊向西行,令人讚嘆不已;
1985年7月20日,新疆大學生物系和物理系教師及部分高年級學生組成的考察隊,在凱特山峰觀魚亭發現巨型大紅魚。用望遠鏡仔細觀察,最大的身長至少在15米以上。他們連續5天上山觀察,每當上午9時多,太陽照到整個湖面時,巨型大紅魚就開始浮出水面,最多一次有68條。
1994年7月28口上午12點左右,新疆公安司法管理於部學院—行15人登上觀魚亭遊玩,當一陣濛濛細雨過後,他們同時發現有幾個黑點在湖中移動,有人用望遠鏡仔細觀看,發現長度在3米左右的黑點不停地翻動,在水面上留下了幾道長長的水紋。遊玩的人們高興地喊叫起來,“真是太有眼福了,第一次來喀納斯就看到了大紅魚!”
喀納斯湖發現巨魚的訊息很快轟動了世界。
這樣巨大的魚到底是什麼魚呢?新疆環保所和新疆大學的科考隊員們認為,被稱為“湖怪”的巨魚就是巨型的哲羅鮭,它屬於鮭形目鮭魚科,是一種產於北方冷水型食肉魚類。它在繁殖季節魚體呈紅褐色,因此,當地人又叫它”大紅魚”。
但是,隨後有專家指出,按記載.最大的哲羅鱔體長不足4米,體重也不過500餘公斤,況且喀納斯湖的自然環境也不能使哲羅鮭超常的長大,科考隊員們所看到的巨魚比這種魚的正常體積大了好多倍,所以不能不令人質疑。可如果這巨大的“湖怪”不是哲羅鮭,它們會是什麼動物,難道是史前遺留的怪物嗎?它們在喀納斯湖中為什麼會長得這么大呢?
這些問題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和困惑,並指引著人們不斷追逐、探尋……
行車路線
1路:賈登峪換乘中心-駝頸灣-花楸谷-喀納斯河大橋-臥龍灣-月亮灣-喀納斯村換乘中心(神仙灣)。
2路:喀納斯村換乘中心(神仙灣)-鴨澤湖-風情園-平台-丁字路口-鄉政府-環湖-邊防派出所-觀魚亭售票處-地區培訓中心(原科普園)-新村-觀魚亭。
住宿
商用住宿設施較少,每晚只可接待幾百人。哈納斯湖畔具歐陸風情的木屋最有吸引力,其中哈納斯山莊是條件最好的賓館。在哈納斯村里還有大量的小旅店、民居、哈薩克帳篷,缺點是沒有專門洗漱的地方,通常要到林子裡的小溪邊去。
交通
去哈納斯,可以先乘烏魯木齊到阿勒泰或布爾津縣城的班車(中巴車單程80元/人)。再租當地的吉普車前往。或者在烏魯木齊直接租車前往,3天700-1500元不等,要看車型、車況。其中哈納斯湖距布爾津縣城約140公里,距哈巴河縣約150公里,距離阿勒泰市約200公里,都有簡易公路可通。
自駕車有兩條路線
A、東線:自布爾津縣城出發,經連線布爾津-哈納斯的柏油公路,前一段路毀壞嚴重,路面淨是坑;後一段路新修,平整,便於行車。在出縣城5公里左右,遇到一個岔路口向右轉,行進100公里左右,在盤山路上,有一個岔路口(有路牌“距哈納斯46公里”,再走14公里就到了賈登嶼,這兒有許多小飯店、旅店。再走4公里就到了哈納斯檢查站。在哈納斯檢查站查驗邊防證(國內遊客2元、外賓50)、買門票時,注意:若司機沒有月票,你也必須承擔司機的門票,10人以上按團隊七折優惠,湊齊10人你可節省30%。接著是臥龍灣、月亮灣、鴨澤湖、哈那斯鄉了。
B、西線:自布爾津縣城出發,經連線布爾津-哈納斯的柏油、土石公路,在出縣城5公里左右,遇到一個岔路口直行向西走,去哈巴河縣。行進70公里左右,不到縣城,有一個岔路口向右轉(好像有個路牌,不是交通路標),向北進山。行車1個多小時到達鐵熱克邊防檢查站,再走1-2個小時,到達白哈巴村。從白哈巴去哈納斯,9:00之前過西邊的檢查站,可省去門票,直接從後山上觀魚亭,可省去租馬錢,吉普可上到距觀魚亭一兩百米的位置。過西邊的檢查站向東走3-5公里,就到哈那斯鄉了;自打東線公路修好了,西線人走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