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觀音殿外門柱上有氣勢軒昂筆力遒勁的楹聯∶
萬脈聚流贛水滔滔源始粵閩章貢貫通長江大海情牽岱嶽美媲瀟湘錦繡河山今勝昔;
安鼎事佛香雲渺渺禪崇漢唐乾隆德澤婆娑世界幾經滄桑適呈清晏輝煌法教史空前。
東依五里隘南望八鏡台西飛彌陀山北座滕王閣王閣萬層玉錦飄此地更壯觀;
春光沐香蘭夏雨潤天荷秋風拂金菊冬雪傲紅梅百舸爭流景佛德滿宇宙。
大雄寶殿門柱楹聯為∶
寶剎傍山居莊嚴國土十八灘頭賞風月;殿宇迎水立清靜勝地一片平湖壯胸懷。
觀音寺的創建和沿革,可謂歷史悠久,艱難曲折。自晉、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名僧把持,香火不斷,並充滿了傳奇色彩。尤其是明末清初以後,建有大王殿、真君殿、財神殿、康王殿、觀音殿等,取名為一粒庵,又稱大王廟,進入鼎盛時期。
南宋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金奴侵入中原,國土大片淪陷,一支追趕宋高宗趙構伯母隆裕太后的軍隊自浙江到江西,隆裕太后逃至吉水石村廟,託夢避虜後即發舟至造口,登岸入廟潛身。隨後金兵追至,突然江水怒吼,洶湧澎湃,大霧茫茫,不見蹤影。金酋驚慌,大肆燒殺後,急令北返。太后化險為安,深感菩薩顯靈,神仙保佑,遂駕幸經彈前至贛州。從此以後,廟內香火更旺。西元一一七六年,駐在贛州的江西提點刑獄辛棄族經過造口時,回憶起這段歷史悲劇,觸景生情,感受頗深,詩興大發,寫了《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聞鷓鴣。」隨著這首詩詞的聞名於世,寺廟的名氣也更大了。
清代康熙二十六年(西元一六八七年),「洪水泛濫,山崩地裂」,一粒庵內諸殿被春洪沖塌一空,廟宇成了廢墟,詩記隨之化為烏有。適時有一白須漁翁在贛江十八灘打魚,發現水面飄流一物,視之乃一菩薩,連忙撈起一看,原是一尊石質送子觀音。細察之,菩薩背面雕刻有字,文曰∶「睦山,郭某所造。」遂在老同前加一小廟,將觀音菩薩安於廟中,朝拜者絡繹不絕。一天,有一赴京考生名叫朱開第者,路過該廟,許願祝曰∶「若名登金榜,我定將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果然遂願,小廟建成了大廟,信者也日益增多。該廟史存資料,有「德澤兩江」匾額一塊,有朱開第敬刊竿版若干;還有石獅一尊,洪鐘蒂一頂。那尊飄來的石質送子觀音仍存寺內,供人朝拜。到了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連降特大暴雨,贛江洪水猛漲」,寺廟又一次遭到洪水襲擊,建築紛紛倒塌,有詩為證∶「民國天下第四年,妖怪出動到江邊。衝掉多少高梁屋,毀滅多少好良田。百姓饑寒難度日,請求官府把糧免。歷朝漲水皆知有, 象當今乙卯年。」幸好史料保存完好,各方信眾再次修繕廟宇。
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發電量為五十萬千瓦的國家重點工程萬安水電站動工興建;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庫區九十六米高程全面蓄水,辛棄疾、蘇東坡、文天祥、楊萬里、解縞等文人墨客賦詩的贛江十八灘成為茫茫平湖,大王廟也是必淹之地。是年,十方善信捐資捐工,聘請僧人,匯集僧緇居士舉辦「求清保泰萬佛大法會」,推薦公正人士組織管理,將原廟遷建於就地高程一百餘米之山顛上建築面積達八百多平方米,改名為觀音閣。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日,經萬安縣人民政府批准為合法宗教活動場所,並發文更名為萬安觀音寺。寺內大雄寶殿莊嚴肅穆,巨型觀音菩薩塑像精緻秀美,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地藏王菩薩、藥師佛以及十八羅漢塑像神態自若,栩栩如生。寶殿右側建有廚房、齋堂、宿舍、浴室、挖有十八米深的圓形水井,使用電動水泵抽水,遇熱可浴,遇晚供宿,遇飢有食,十分方便。站在山顛遙望庫區兩岸,山河錦繡,林木茂密,茶葉滿山,瓜果遍地,庫區域網路箱養魚,星星點點,鵝鴨戲水,成群結隊,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優美的自然風光,壯美的人文景觀,豐富的佛教文化,完備的生活設施,實為旅遊觀光之勝地。
地理位置
江西省萬安縣武術鄉老同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