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空性融為一味是自性本有之智。此為法身。
相關詞條
-
正覺電子報(第四十二期)
」師曰:「爾若不知,便是生大。 」次一僧入,師曰:「不是,出去。 諸佛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
鈍鳥與靈龜(連載十七) 明心與眼見佛性(連載三) 學佛的覺醒(連載七) -
圓覺經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
內容介紹 詳細介紹 歷史源流 經典全文 出版信息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圓覺經》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歷來因其義理淵深澄澈,文辭優美酣暢,對後世中國佛教文化影響極大。
白話譯文 名稱 內容 歷史源流 宗密 -
十八空義
十八空義解釋何以要學空觀?行者修四念處以空法,皆應觀無常、苦、空、無我。因眾生身中多著淨顛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中多著我顛倒。經雲世間眾...
佛教十八空義指什麼 複次十八空 -
空[佛教詞語]
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
佛學大辭典 佛教哲學辭典 中華佛教百科 其他有關資料 大乘思想 -
大佛頂首楞嚴經
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
彌勒上生經
《彌勒上生經》全稱《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是(彌勒經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也是”彌勒淨土“信仰(非大乘)所依據主要經典之一。
彌勒上生經 初釋經文聊以五門分別 -
薩迦班智達的生平和事業
所有種種,皆為薩迦之人,諸餘學者不過是吾之形影。 ”那人說:“此地方誰也未管轄之時,即由我之官員管轄。 ”法王說:“此乃為小罪孽,但又像煩惱之罪,請淨治此罪孽。
薩迦班智達的生平 薩迦班智達的事業 注 釋: 參考資料 -
覺囊派
覺囊派主張以“他空見”解釋時輪。覺囊寺是公元13世紀時建立的,創建人袞邦·吐吉尊追是藏傳佛教偉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後來他獨成一派,因為他的傳教中心在覺囊...
歷史背景 教法淵源 宗教教義 宗教特點 座主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