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滯留效應

視覺滯留現象(Persisten 這都是因為視覺暫留的作用。 1917年,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對“視覺滯留現象”這種生理現象進行了深度的心理學解釋,闡述了“似動現象”,為人類的運動視覺感知提供了心理學解釋。

視覺滯留
視覺滯留現象(Persistence of vision),指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後,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0.1-0.5秒左右的圖像,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
比如:直視太陽數秒後,人眼將殘留一個強光源的影像。我們日常使用的日光燈每秒大約熄滅100餘次,但我們基本感覺不到日光燈的閃動。這都是因為視覺暫留的作用。所以,要達成最基本的視覺暫留效果至少需要10fps(參考視頻畫面更新率)。
這個現象是由比利時物理學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1835年在觀察太陽的實驗中發現的,他根據這個現象發明了證明這種人體生理特徵的phenakistiscope,而他自己也因為這次觀察而導致雙目失明,因為太陽的影子永遠的印在了他的眼睛裡。
1917年,德國實驗心理學家對“視覺滯留現象”這種生理現象進行了深度的心理學解釋,闡述了“似動現象”,為人類的運動視覺感知提供了心理學解釋。 這即是格式塔學派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派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M.Wertheimen,1880——1943)於191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創立,其代表人物還有柯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這一學派先反對構造主義的心理元素觀,後又反對行為主義的集多個反應而成整體行為的觀念,它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