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禮[詞語概念]

見面禮[詞語概念]
見面禮[詞語概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見面禮指初次見面時饋送的禮品或指見面時的禮節。小輩初見長輩,應向長輩行禮,長輩應給小輩一些禮品或錢幣,謂“見面禮”。新疆少數民族的見面禮:維吾爾族見面時,不施握手禮,而是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點頭、鞠躬,並說:“薩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並點頭、鞠躬,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婦女見面時,就不施這種禮,而是要互相擁抱,右臉面要挨一下,並說“薩拉木”(祝福的意思);長者見到晚輩時,晚輩要先施禮;老人見到小孩時,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稱呼,老人則要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

基本信息

詞目

見面禮

拼音

jìan mìan lǐ

注音

ㄐㄧㄢˋ ㄇㄧㄢˋ ㄌㄧˇ

基本解釋

[a present given to sb. on first meeting him;ceremonial gift] 初次會面時給予的饋贈

引證解釋

1. 初次相見時贈送的禮物。

①《通俗常言疏證》卷二引《金陵雜誌》:“新人行家庭禮,俗謂之‘分大小’,自尊卑以及親朋,皆受兩新人參拜。受者拜後各有所贈,謂之見面禮。”

②《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 褚大娘子 是緙繡領面兒、挽袖褪袖兒、膝褲之類,都送了見面禮。”

③王汶石 《大木匠》:“丈人丈母給女婿的見面禮,也是少不了的。”

④何士光《趕場即事》:“一把五顏六色的糖果,就算給娃娃們吃的,不然還說當長輩的手緊得很,不打發一點見面禮!”

2. 比喻初次接觸。

①胡適《序》:“ 中國 人的人生觀還不曾和科學行見面禮呢!”

② 鄒韜奮 《萍蹤寄語》一○三:“十九晨到 克里米亞 西南尖端的名城 塞瓦斯托波爾 ,和碧綠汪洋的 黑海 作破題兒第一遭的見面禮。”

3、指初次見面時饋送的禮品。小輩初見長輩,應向長輩行禮,長輩應給小輩一些禮品或錢幣,謂“見面禮”。

其它相關

中國見面禮

中國的見面禮博大精深,包括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帶什麼禮,給小孩的禮,給病人的禮,給長輩、領導的禮....無不是中國數千年來為人處世之學的體現。

現在許多老年人仍保持著這種傳統的禮節,不過年輕人見面時,大都施現代的握手禮,並說:“亞克西木塞孜”(您好)。

維吾爾族見面時,不施握手禮,而是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點頭、鞠躬,並說:“薩拉木里坤”(意思是祝福)。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並點頭、鞠躬,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婦女見面時,就不施這種禮,而是要互相擁抱,右臉面要挨一下,並說“薩拉木”(祝福的意思);長者見到晚輩時,晚輩要先施禮;老人見到小孩時,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稱呼,老人則要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現在許多老年人仍保持著這種傳統的禮節,不過年輕人見面時,大都施現代的握手禮,並說:“亞克西木塞孜”(您好)。

哈薩克族見面時,都要伸出雙手握住對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熱情,並說:“薩拉木里坤”,同時還要問七八個“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內容要問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兒女、牲畜等,不然,則被認為不禮貌。婦女們見面時,一般是點頭、問候,若兩人較長時間沒有見面,那么見面時就顯得格外熱情並要擁抱,表示親昵和思念。男方經過媒人介紹後,在確定願意與女方交往的情況下,需要給女方一定的見面禮錢。

在中國的古代,見面行的是“拱手禮”屬想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雙手互握合於胸前。

一般情況男子應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男子為左手握拳在內,右手在外,女子則正好相反。

拱手禮始於上古,有模仿帶手枷奴隸的含義,意為願作對方奴僕。後來拱手逐漸成了相見的禮節。尤其是近現代,已基本成為本地區人民民眾主要的交往禮節之一。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亞商一直把讀者視作最最親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為您的摯友,朋友之間見面,自然要行拱手禮。

如果您是一位外國朋友,您一定也能從這個具有中國文化氣息的問候中感受到我們的熱情,您也許還會給我們回一個拱手禮。葛優說,他曾有幸和馬龍·白蘭度就餐,當時這位國際巨星一見面就先行了個拱手禮。

這個“禮”也是亞商春節送您的第一個“禮”。從亞商給您行禮的今天開始,2005年中,我們要經常給您送“禮”,向您傳授禮儀常識,幫您改正失禮之處,在人與人之間營造和諧。

大約百年前,一向施拱手禮的中國人行起握手禮。握手禮來自英國。就民俗而言,只有英國(以及受英國影響的大英國協國家)等少數國家有見面握手的民俗習慣。義大利、法國等施行混合禮節(有握手,也有其它)。其它大國家,日本人行鞠躬禮,美國人行招手禮(同時喊“HELLO”),俄羅斯行擁抱禮,都不行握手禮。由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握手成為世界通行的外交禮節。

中國人把西方外交禮節當成了自己的民俗禮節。一提到“外交”二字,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策略”、“手段”、“韜晦”。在外交場合,即使是和敵對勢力談判,也要裝模作樣地握手,雙方都會千方百計通過晚伸手、輕握、主動撒手等方式壓制對方,搶占“外交”先機。握手成為一種謀略,握手之前一般都要思考怎樣握,以有備無患。我看到過這樣一幅漫畫:兩位外交官面帶笑容地握手,腳下卻互相踢絆。看到這樣漫畫對握手已惡其三分。為何中國人非要引進用於外交場合的握手禮?原因很簡單:英國軍艦開到哪裡,就強迫那裡的人接受自己的語言與禮儀。漸漸地,英語變為世界語,獨屬英國的握手禮變成世界官方外交禮節。

握手禮的普及有其歷史背景。約百年前中國發生一場空前絕後的思想、文化大變革。總的說,這場變革泥沙俱下,既有思想解放的積極一面,也有文化虛無主義的消極一面。握手禮取代拱手禮就是文化虛無主義的結果。在當時文化與政治氛圍下,拱手禮使中國人感到自慚形穢。人們紛紛以見面握手為時尚,未幾,握手就被定著為中國人的基本寒暄禮節,拱手美俗(含見面客套語)則不翼而飛。

握手禮遠不如拱手禮優美、自然。拱手禮優美大方,相隔數十步亦可為,而且可以同時施與多人,絕無傳染疾病之虞(也不會因身上有異味而討人嫌)。握手時的第一反應是產生“外交”感覺,握手與心交大為扞格,多有不便(伸手時間、距離、用力程度甚至握與不握都須斟酌)。男女之間握手尤為尷尬(按照不成文慣例,握手時用力則表示在試探對方,若對方回響則表明心儀),操作不當容易產生誤會。

明明拱手禮優於握手禮(無論從科學性、實用性看還是從審美角度看皆如此),中國人卻偏要棄拱手禮而就握手禮,使今天的中國人只能通過影視作品欣賞古人寒暄時的風采——原本我們就應該如此的。

拱手禮歷史悠久,《論語》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從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倫理學的角度考察,良風美俗既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又是穩定社會秩序、增強民族認同的一種機制,利用得好,可以降低犯罪,融洽人際關係,從而大大降低“人際成本”(社會為協調人際關係而必須的付出)。

中國人改行握手禮有一個非常蹊蹺之處。握手禮取代拱手禮多少有些違背當時的風氣。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價值取向是崇美的,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此時期,中國的醫學、教育、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物理學、化學、建築學、工程學、政治學等領域都深受美國影響。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作“文化帝國主義”。惟獨最基本的見面寒暄的禮儀風俗,中國沒有學習美國,而是引進了握手這一不倫不類的外交禮節。

握手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此外,它還含有感謝、慰問、祝賀或相互鼓勵的表示。

握手的標準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對象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用力適度,上下稍晃動3、4次,隨即鬆開手,恢復原狀。與人握手,神態要專注、熱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視對方雙眼,同時向對方問候。

握手作為一種禮節,還應掌握四個要素。

握手力度。握手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應當稍許用力,但以不握痛對方的手為限度。在一般情況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與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緊,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先後順序。握手的先後順序為:男女之間,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後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無握手之意,方可用點頭或鞠躬致意;賓主之間,主人應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歡迎;長幼之間,年幼的要等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下級要等上級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精神要集中,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握手時不要看著第三者,更不能東張西望,這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握手時間。握手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握手雙方親密程度靈活掌握。初次見面者,一般應控制在3秒鐘以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鬆開。即使握同性的手,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對方欲罷不能。但時間過短,會被人認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握手禁忌。不要在握手時戴著手套或戴著墨鏡,另一隻手也不能放在口袋裡。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可以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握手時不宜髮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分客套,這只會讓對方不自在,不舒服。與基督教徒交往時,要避免交叉握手。這種形狀類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視為不吉利。與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與他人握手,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除長者或女士,坐著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鞠躬禮。與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的外國友人見面時,行鞠躬禮表達致意是常見的禮節儀式。鞠躬禮分為15°、30°和45°的不同形式;度數越高向對方表達的敬意越深。基本原則:在特定的群體中,應向身份最高、規格最高的長者行45°角鞠躬禮;身份次之行30°角鞠躬禮;身份對等行15°角鞠躬禮。

擁抱禮。兩人正面站立,各自舉起手臂,將右手搭在對方的左肩後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對方的右後腰。首先向左側擁抱,然後向右側擁抱,最後再向左側擁抱。

親吻禮。長輩與晚輩親吻的話,長輩吻晚輩的額頭,而晚輩吻長輩的下頜。同輩人或兄弟姐妹親吻的話,只能相互貼一貼面頰。

吻手禮。吻手禮即男士親吻女士的手背或手指。吻手禮的接受只限於已婚的女性。男士以右手或雙手輕輕抬起女士的右手,俯身彎腰用微閉的雙唇,象徵性去輕觸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這種禮節通行於東亞和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或佛教信徒之間。

印度是吃飯不可以用 左手,左手是廁所方便後用。。認為不潔淨

日本是吃飯時端起碗吃,這個跟西方國家都不同,在吃拉麵和烏冬時發出聲音。。因為這個是表示好吃。吃飯前說頂きますita da ki masu 飯後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 go chi sou sama deshita進屋子後需要脫鞋。並說お邪魔しますojya ma shi masu.

見面後名片的遞送.名片是身份與修養的向征,遞送時應正面、雙手遞送給對方,並表達自已的謙恭,注意名片的內容不要太過煩雜,職位一般列舉1-3個即可,並且還應根據不同的交往對象印製專門的名片(相對於職務較多而又不便暴露的重量級人士,聯繫方式也應有選擇性),名片製作不易花花綠綠,以示對自已及對方的尊重。

見面後一般都喜歡虛寒問暖,但有忌諱:應不問年齡、收入、家庭、職業、職位、婚姻狀況、健康狀況以及一些與高消費相關的時尚話題,這一點是我們非常多青年朋友最易犯的錯誤。

西方見面禮

握手禮:起源於歐洲,現已流行世界。一般客人先伸手,雙方有一人是女性時,女方先伸手。握手禮一般不戴手套,但十分尊貴的人和女性可以戴手套。

鞠躬禮: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一般要脫帽,上身前傾15度,兩眼注視受禮者,同時表示問候。點頭禮:同級和平輩之間的禮節。一般是在路上相遇時,很隨便地邊行進邊行禮。

舉手注目禮:軍人的禮節。行禮時舉右手,右手五指併攏,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上臂與肩平齊。兩眼注視受禮者,待對方答禮後將手放下。

吻手禮:歐美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貴族婦女見面時,如女方伸出手作下垂式,則要將手掌輕輕托起,吻一下手背。如女方不伸手,則不行吻手禮。

接吻禮: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之間、夫妻之間表示親昵和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的臉上或面額上親吻。

擁抱禮:朋友、熟人表示親密感情的禮節。擁抱一般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世界各地見面禮

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往往差異很大,因此在禮節上各不相同。在紐西蘭,人們儘管互不相識,但一見面,雙方都要與相鞠躬。如果是客人來訪,除了見面時互相鞠躬外,主人與客人還要互相碰鼻子一至兩次,表示親熱和對客人的歡迎。

阿拉伯人彼此見了面,將右手舉在額前,左手貼在胸,表示情意。

奈及利亞人的見面禮是各自用大拇指在手上輕輕彈幾下,以示問好。

非洲的坦噶尼喀人,在見面時,各自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後鼓掌握手。拍拍肚子表示不愁吃穿,身體健康;鼓掌握手,表示慶賀、祝福。

在摩洛哥,家裡有客人來訪,主人要敬茶三杯,客人則必須飲完,然後才促膝談話暢敘家常。

馬來西亞人見面時,則互相把手指並在一起,把手面、手背,輕輕地拍一下,然後把手貼在嘴唇或額角。

剛果人見面時,先伸出兩手握幾下,然後躬下身子吹幾口氣。

太平洋某些島嶼上的居民,彼此見了面,互相用中指勾住,然後用力向自己身邊拉,表示親熱、友好。

在葉門,如果客人來訪,主人便往客人身上灑香水。面緬甸人,則向來訪的客人身上潑水,當客人告別時,又用水潑他,而客人也可以向主人潑水,相互潑水,表示彼此情深誼長。

中國古代見面禮

見面禮節:自唐迄宋,由於漢人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俗,引起禮節上的變化。一般是行揖禮,連帶有叉手和唱喏。《事林廣記》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時,則稍闊其足,其立則穩。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威儀方美觀。揖時亦須直其膝,不得曲了,當低其頭,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內。喏畢,則手隨時起,而叉於胸前。揖時須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謂之鮮禮。揖尊位,則手過膝下,喏畢,亦以手隨時起,叉手於胸前也”。“叉手,以左手緊把右手〔大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著胸,須令稍離”。唱喏無非是致敬語,《夷堅支丁》卷5《李晉仁喏樣》說李佑為縣令,參拜磁州知州,“初上謁,鞠躬,厲聲作揖。守驚顧,為之退卻”,“明日再至,但俯首拱敬,而不啟齒”,知州“大怒”,他最後向知州具狀說:“高來不可,低來不可,伏乞降到喏樣一個,以憑遵稟施行。”成為當時的一個笑話。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夜聽琴》第三折,張珙見紅娘,稱“拜揖小娘子”,紅娘唱“則見他叉手忙將禮數迎,我這裡‘萬福,先生!’”

但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見面禮又各不相同。《金史》卷35《禮志》說:“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復卻,跪左膝,左右搖肘,若舞蹈狀。凡跪,搖袖,下拂膝,上則至左右肩者,凡四。如此者四跪,復以手按右膝,單跪左膝而成禮。”但有的記載是跪右膝,蹲左膝,左右膝位正好相反。蒙古人最初是左膝下跪,後改為雙膝跪拜。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17記載自己被俘到元大都,丞相博羅召見,文天祥“長揖”,通事(翻譯)命他“跪”,文天祥說:“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禮畢,可贅跪乎?”

小說第二回王進見高俅,“參見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個喏,起來立在一邊”。第七回林沖在白虎堂見高俅,“執刀向前聲喏”。第十一回林沖見王倫,也是“向前聲喏”。第十六回楊志見梁中書,“叉手向前,稟道”。第二十四回武松見潘金蓮,“推金山,倒玉柱,納頭便拜,那婦人向前扶住”。潘金蓮失手滑竿打了西門慶,“叉手深深地道個‘萬福’”。第二十五回何九叔見武松,“叉手道”。第三十回“武松到廳下,拜了張都監,叉手立在側邊”。小說中的唱喏也有不同,如第二十四回西門慶初見潘金蓮,王婆笑他“卻才唱得好個大肥喏”,第二十六回“武松唱個大喏”,第三十八回宋江等四人“大家唱個無禮喏”。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見毛太公,“聲了喏”,樂和“看著顧大嫂唱個喏”。第五十五回湯隆“叉手向前,說出這般軍器和那個人來”。第五十九回宋江向宿太尉“躬身唱喏”。第七十四回李逵到壽張縣做假知縣,“兩個吏員出來廳上,拜了四拜,跪著道:‘頭領到此,必有指使。’”“公吏人來,擎著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聲喏”。第八十一回,“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為的是壓住李師師的“一點邪心”。古代的拜,在席地而坐與改為垂足而坐時,並不相同,小說中的拜應是作揖。此類看來都是漢人禮節,而不是蒙古人的禮節。

又:

古人的見面禮儀

我國古代,是沒有握手這種禮節的。但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在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卻有其他與握手不相同的許多的禮節。這裡對古人的一些常見的見面禮節作一介紹。

揖: 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一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 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崤之戰》)。

古人的這些禮節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是繁文縟節。但是,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 ,倒也能讓我們學到不少知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