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讀音】jiàn yì yǒng wéi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示例】見義勇為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
【近義詞】急公好義、挺身而出
【反義詞】袖手旁觀、見利忘義、見義不為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故事】1993年8月,濟南軍區某部中士徐洪剛探親期滿乘車返隊,在車上遇到幾個歹徒在調戲一個女青年,並肆無忌憚耍流氓,徐洪剛這時立即見義勇為,毫不猶豫上前制止,被歹徒連刺多刀,他頑強地追趕歹徒,被授予英雄稱號
釋義
見義勇為,明心見性。見義是明心,勇為是見性。儘管各人自有各自對“義”的理解,但“為”是行為,做出來,大家都能見到的。
勇,甬力為勇。甬,從頭到腳穿戴盔甲的蟲。用力做什麼呢?推動,進攻。可見,此勇,是進攻的性。大家都見到了。
如何進攻?假設,我們見到有人打架,A打B,那么,我們該如何做?打A?如果我們這樣做了,然後,可能馬上就會有人“見義勇為”地來打我,還可能有第四方第五方源源不絕加入……為什麼呢?因為,別人也在“見義勇為”啊,而A其實一直在“見義勇為”啊!其實,這是一種暴民的行為。暴力是不能制止暴力的,否則暴力就不存在了。而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A和B分開,制止他們繼續傷害,就是了。
如果我們有能力處理,那已有勇;如果我們能力不夠,就拿出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修補它,也是勇,知恥近乎勇。但如果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這個怯懦、這個漏洞,那我們則無法處理我們有可能面臨的危險;再進一步的話,如果我們都不能勇敢制止“不義之舉”,則我們便是“不義”本身的幫凶,是在給自己製造了危機。
真正的懦夫,就是沒有這個勇。(怯懦的特徵是麻木,並且使用各種方式,刻意粉飾自己的麻木。)
這裡指的暴民和懦夫,不特指某個人,而是指潛伏在你我心性當中的“漏洞”,我們要竭力修補它,自我完善。
剛才我們說了“勇”,現在我們再來說“義”:
義,羊我結構,我向上呈獻真善美。
勇,足夠的力氣,推動從頭到腳穿著堅硬的盔甲的小蟲在前進。意為有準備有保護措施的行為。
那么,見義勇為的真義,是什麼呢?是見到比小我更高尚的真善美,自己有足夠的準備去面對、去學習,去執行。
見義勇為表現出行為上,有兩個方向:
對內。當我們見到比現在的我更好的更優秀的人與事,我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去做出修補,日晉完美。
對外。當我們見到有需要呈獻我們的真善美時,我們有足夠的實力,去做。
1.對內。當我們見到比現在的我更好的更優秀的人與事,我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去做出修補,日晉完美。
2.對外。當我們見到有需要呈獻我們的真善美時,我們有足夠的實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