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地處熱帶北部邊緣,橫斷山脈南端。受印度洋、太平洋季風氣候影響,形成具有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兼優的熱帶雨林。保護區是中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存比較完整、生物資源極為豐富、面積最大的熱帶原始林區。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第一個按小流域生物圈保護理念規劃建設的多功能、綜合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歷史沿革

1958年,經雲南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建立了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1981年,雲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區劃調整。

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

1991年7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3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2000年4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9年11月8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龍州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

地理環境

位置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以納板河流域為主,地跨景洪市嘎灑鎮和勐海縣勐宋鄉、勐往鄉,距景洪市公路約25 公里

地貌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304米,最低海拔539米。 具有地勢西、北、東三面高聳,中部及南部稍低下,類型複雜,瀾滄江東西兩方地貌差異大等特色。

氣候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熱帶雨林氣候,自然條件複雜,立體氣候明顯,年降雨量1100-1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22℃,熱量豐富,雨量充沛。

土壤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

區域範圍

西雙版納納版河功能劃分圖 西雙版納納版河功能劃分圖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互不連線的勐養、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子保護區組成,總面積24.17萬公頃,占全州土地面積12.63%,森林覆蓋率高達95.7%。總面積26600公頃,其中核心區3900 公頃、緩衝區5808公頃、實驗區16892公頃。

保護對象

綜述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

植物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雲南肉豆蔻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雲南肉豆蔻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截止到2008年,已知維管束植物278科、1053屬、2345種(變種、亞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0種。

動物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截止到2008年,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知脊椎動物有35目,100科,285屬,437種,昆蟲32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8種;已知大型真菌38科,90屬,156種。

科學研究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國內外科研機構與大專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與保護國際(CI)開展了GIS人材培訓、與德國七所重點大學簽定了提供其實習條件、成果共享的協定,保護區已成為雲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西雙版納勐侖植物園等科研院所的實習基地。通過合作與交流,促進了保護區的對外交流,擴大了保護區的對外影響力。 參與實施了“八·五”科技攻關項目“西雙版納納板河流域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有效管理與開發的研究”、中德技術合作“雲南省西雙版納熱帶林生態系統管理”、正在實施亞洲開發銀行“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示範”、中德聯合研究項目“西南山區農業發展技術及戰略研究”、開展了保護區本底資源調查、動植物資源監測、水文、氣象、社會經濟監測等,建立了保護區管理信息系統(GIS),至2007年止,保護區共獲州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共有8項。

管理機構

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健全了管理機構,內設辦公室、社區工作部、資源保護部和科研監測部,區內設有曼點、過門山兩個管理站。管理局定編30人,現有職工30人。保護區在區內村寨聘請了16名護林員,建立了西雙版納首支由民兵和青年骨幹組成的40人的撲火應急隊伍,完善了全區的資源保護網路體系,實施對資源的有效保護,使保護區的綜合管理能力得到了加強。

生態意義

納板河流域自然保護區作為中國第一個按小流域生物圈思想建設的多功能、綜合型保護區,將保護、科研和社區發展相結合,為國際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示範,保護區是按小流域生物圈保護區理念建設的,劃分核心區、緩衝區、試驗區三大功能區,以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多功能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