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華盛頓州西雅圖
建造年代:2004
承辦者者:由庫哈斯創立的OMA設計事務所
主要特點:獨特的全新玻璃盒子式建築體,以及對產桐城市圖書館建築功能的擴展,是這裡成為整個城市的會客廳
1.玻璃幕牆:建築全部採用玻璃幕牆外置的做法鑲嵌,而且巧妙地將各塊玻璃幕牆的接縫隱於菱形鋼架格線上,使建築外部形成連續有光滑的表皮。這種玻璃幕牆在白天是館內讀者觀望都市的螢幕,而在晚上則是人們觀望讀書館的螢幕。
2.入口:入口處是由主體建築外接的菱形鋼架網形式。但為了突出入口的特別之處,鋼架網的玻璃幕牆安裝位置與主體位置相反,將玻璃安裝在了內側。這個寬大的入口通廊還在內部設定了腳踏車停放區以供人們使用。
3.書庫層:連續的5層書庫都設定在外部看起來最大的建築體塊里,為了承接大量圖書的重量,中部的建築體塊特別在外牆面中加入了單獨的鋼構架承重系統。新加入的支撐結構仍維持外牆承重的特點不變,以便讓內部獲得連續統一的空間。
4.出檐:建築在底層和頂層都有大面積的出檐部為。底層的出檐使建築與街道之間形成大片的遮陰區域,這個區域也可以作為人們室外的公共休息場所。頂層的大出檐則有效地為底部的藏書庫遮擋了陽光,這些出檐部分也使用了單獨的斜拉鋼樑加固。
看點:
1.建築按照大小功能分成了九大部分,這九個部分都有著自己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空間,而表現在建築外部則是凹凸不平的立面形式,形成巨大的出檐或者斜面。這種外在的形體變化並不只是為了吸引人們注意,最重要的是立面的凹凸變化與室內的用光量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每一個出檐或者斜面的設定都是出於內部功能的需要。由於建築內部空間的功能不同,所以各空間在用光量的需求上也不盡相同,而出檐自然對下部形成遮蔽斜面則有效的增加了建築的採光面積,這種通過建築自身形態變化調節內部光度的做法,大大的節約了能源消耗。
2.庫哈斯在圖書館外部採用了一種交叉相錯的斜格線鋼架表皮形式,並且將這種結構直接表現出來。在這些格線內嵌入玻璃幕牆,將周圍的景觀和散射的陽光全部印入建築的“身體”,使整個建築想一個巨大的不規則“陽光盒子”一樣,靜靜地聳立在城市的中心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3.建築內部的設計非常人性化。底層是專門的兒童閱覽中心,在第二層則設定了一個被稱之為“城市客廳”的公共使用區域,其內設定有各種形狀的桌子,也有顏色豐富的各種沙發和座椅、小凳。庫哈斯將這裡布置成溫馨的“客廳”,人們不僅可以在這裡休憩、小坐,同時這裡也是朋友聚會、見面的好場所。庫哈斯對這個空間的巧妙設定,不僅改變了傳統圖書館專門化建築的形象,同時也是對圖書館傳統功能的拓展。
4.建築的第六層到第十層,是圖書館主題書庫和閱覽室。在這裡,庫哈斯採用了螺旋狀的樓層形式,是樓層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依靠傾斜的坡道來連線各個樓層。圖書館內的書籍並沒有像傳統圖書館那樣按類別和樓層分隔,而是將所有圖書完全統一在五層連續整體的空間內,只在五層連續樓層斜坡道的地面上有著各種書籍的標號。讀者只需根據這些編號,就能夠很快找到所需的書籍。而這些圖書的編號在底部專門的計算機查閱室能夠很容易找到。
【提要】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在鄰近區域共擁有28個分館、總館藏高達140萬冊,RFID自動分類系統著實幫了大忙,也能減少失竊和其他成本。
想還書,圖書館卻關門了?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的還書口全天無休服務,將書籍投入後便會讀取書上的RFID標籤、登記還書完成,還能隨即送往自動分類室。
孕育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公司誕生的西雅圖,自然也擁有一個高科技的公共圖書館。西雅圖公共圖書館(Seattle Public Library)不只是一棟耗資1.65億美元打造的玻璃建築,更因引進全新的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自動圖書分類系統而聞名。
就算在圖書館關門時刻,借書者依然可從戶外的"還書口(Book Return)"投入借閱的書籍,輸送帶會自動將書籍送到二樓的整理室,透過RFID讀取器讀取書上的RFID標籤,將還書記錄載入電腦,並自動進行分類。
假如這本書已被其他分館的讀者預約,輸送帶會將其轉往各分館的圖書箱,準備在隔日送往該分館,再通知讀者前來領取;如果這本書需要被歸架,輸送帶會透過標籤上的資料,將其導向12個書架車中的一個,機器手臂不僅會將書籍方嚮導正,還會協助擺置到車架上,每本整整齊齊、毫不含糊。
在偌大的書籍分類室中,只有少於三位的工作人員來來去去,他們只需要負責將書架車推到各樓層去、再一一上架,再也不需要耗費心神,一一核對索書碼以及這本書的下個去處,也不會因為頻繁接觸、翻閱書皮,使得書籍生命縮短。
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在鄰近區域共擁有28個分館、總館藏高達140萬冊,RFID自動分類系統著實幫了大忙,也能減少失竊和其他成本。這項耗費500萬美元建置的自動化分類系統,平均每小時可以處理1,200本書籍與CD等館藏物品,即使圖書館員下班後,仍然能夠賣力上班。西雅圖公共圖書館宣稱,這項自動化系統並沒有使得圖書館減少雇員,但雇員可以將更多心力轉向人與人之間的服務,提升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