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症狀
疫病一般侵害瓜根頸部,還可侵害葉、蔓和果實。根頸部發病初期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病斑迅速發展環繞莖基呈軟腐狀、縊縮、全株萎蔫枯死,葉片呈青枯狀,維管束不變色。有時在主根中下部發病,產生類似症狀,病部軟腐,地上部青枯。葉部發病時產生暗綠色水漬狀斑點,並迅速擴大為近圓或不規則大型黃褐色病斑,濕度大時呈全葉腐爛,乾後病葉呈淡褐色極易破碎。莖部被害時呈水漬狀暗綠色紡錘形凹陷,病部以上枯死。果實受害表現為水漬狀暗綠色圓形凹陷,迅速蔓延至整個果面,果實軟腐,病斑表面長出一層稀疏的白色霉狀物。
發生特點
該病由真菌鞭毛菌亞門德雷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異名為甜瓜疫霉P. melonis Katsura)和辣椒疫霉P.capsici L.侵染所致,其中以德雷疫霉為主,但在某些地方辣椒疫霉也對西瓜造成一定危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株殘餘組織內或未腐熟的肥料中越冬,並可長期存活。厚垣孢子在土中也可存活數月,種子也能帶菌,但帶菌率極低,這些都是翌年田間發病的初侵染源。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通過雨水、灌溉水傳播,形成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從氣孔或直接穿透侵入引起發病。植株發病後,在病斑上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果實成熟期,果面出現果粉時,病菌難於侵入,但可從未成熟果或害蟲危害處或傷口侵入而發病。
病菌喜高溫、高濕的環境,最適發病溫度為28~30℃,低於15℃發病受抑制。在氣溫適宜條件下,雨季來的早晚、降雨量、降雨天數的多少,是發病和流行程度的決定因素。田間發病高峰往在緊接在雨量高峰後。中心病株出現後,日降雨量達50毫米以上,或旬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則病勢發展快,易形成流行。如10天以上無雨,又不澆水,則病害停止蔓延。雨季高溫高濕條件下,排水通風不良,種植過密,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畦面高低不平,容易積水和多年連作的地塊,以及澆水過多,種植過密,施氮肥過多或施用帶菌肥料,均加重發病。浙江地區主要發病盛期在4~7月,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夏兩季發病重。
栽培方法
1.選用良種
大棚栽培西瓜,要選中早熟、耐低溫弱光、豐產抗病、單瓜較重、 易坐瓜、適宜密植,搭架栽培的品種,如鄭雜5號等。
2.適播壯苗
可於2月初播種,育苗期需35-40天,在溫床或陽畦內用營養缽或營養土塊育苗。營養土配製可取大田肥土5份,羊糞4份,爐渣1份混合配成。另每方營養土加過磷酸鈣2.5公斤、尿素0.75公斤,再用多菌靈2公斤消毒。用營養土製成營養缽經水滲透後即可播入已浸種催芽的種子。 播種至出苗要求溫度較高。在溫室內可加蓋小拱棚,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夜間10-18℃,夜間或陰雪天加蓋草簾。50%-70%的苗出土後,白天保持 25-28℃,夜間10-18℃。苗出心葉後,白天溫度保持在20-30℃, 夜間保持在10.18℃為宜。苗床保持濕潤。定植前噴1次500倍多菌靈藥液, 以防病害。
3.整地施肥定植
深耕23厘米,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羊糞5000公斤,普施、溝施各半、芝麻餅(或棉籽餅)250公斤、尿素20公斤,然後開溝深翻。 當大棚內最後氣溫穩定在7-8℃以上、地下10厘米地溫穩定在11-12 ℃以上時,可選晴天上午定植。淺溝畦栽,溝寬0.5-0.6米,溝深0.2- 0.3米,行距1-1.1米,株距0.4-0.5米,每667平方米1200穴,每穴2株,雙蔓整枝。定植後澆透水,下午曬半天,以後要注意防寒。
4.保溫排濕
定植後大棚內的保溫和通風排濕是管理的中心環節。 早春定植後以保溫、增溫為主,少澆水、多中耕、放風排濕,通風口應遲開早關。4月下旬伸蔓後,氣溫上升,大棚內常出現40℃以上的高溫,要及時通風降溫, 特別是中午要防止溫度過高燒苗,把溫度降至30℃以下, 隨著溫度的升高要加大放風口,陰天可以不放風,如遇連陰天可暫時關閉風口。
5.搭架整枝
大棚西瓜採用莖蔓上架的近體栽培方式。當雙蔓整枝、 主蔓結瓜後,在瓜上留7-8片葉打頂。待瓜長成後, 在植株的下部選留一條側蔓留瓜,坐瓜後,在瓜上面留7-8片葉再打頂。5月下旬主蔓瓜採收後,要把主蔓適當截短,以利通風透光,促進側蔓瓜的生長。
6.澆水施肥
前期應控制澆水,勤中耕,鬆土、曬土, 遇寒流可通過澆水來提高棚溫。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大棚氣溫不斷上升,要及時澆水, 但不宜過大,做到澆水不見水。到結瓜後期要加大水量。採收前幾天,要控制肥水, 以提高品質。大棚西瓜每667平方米追肥量為餅肥200公斤、尿素15公斤, 要施足團棵肥和膨瓜肥。
7.人工授粉
大棚西瓜定植早,外界氣溫低,昆蟲很少活動,自然授粉難, 所以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方法是用一深色布在雄蕊上輕抹一下, 若布上沾滿黃色花粉,證明已散粉。然後將雄花摘下, 去掉花瓣在雌花柱頭上輕抹一下即可。一般1朵雄花可授1~3朵雌花。一般在晴天上午7-9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