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西瓜園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
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蔓:蔓生植物的枝莖。杜甫《新婚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凌霜:抵抗霜寒。軟沙:細沙。
②形模:形狀。 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一:“不審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為?”濩(huò)落:空廓。
③蒲萄:即葡萄。苜蓿(mù xu):古大苑語buksuk的音譯。植物名。
白話譯文
西瓜汁液雖多卻味淡如水,本是種於燕北一帶,現今河南也遍地種植了。
綠色蔓莖的西瓜頂著寒霜長於沙地上。時節到來各地處處都在吃西瓜。
西瓜形狀空廓味道很談如同飲水一般,同是舶來品卻是不如蒲萄苜蓿。
創作背景
范成大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第二首。范成大行至開封,見本是“燕地種”的西瓜,已經遍布河南,心中感慨,遂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詩人在詩中描繪了北方一個處處可見的西瓜園。但詩人在該詩的自注中在說明西瓜在河南普遍種植的同時,還特意說明了西瓜是自燕北傳過來的。縱觀全篇,詩人表面上似平是在描寫田家風光,清新恬淡,其中蘊含的深意卻需要細細地品味。
此詩第一、二句寫西瓜生長的環境和年來年去每到夏天到處都吃瓜的情景。西瓜與蒲萄、苜蓿一樣,都是舶來品,此時在北方已是常見之物,“碧蔓”“軟沙”,綠黃二色對比鮮明卻又和諧統一,充滿了田家之美,然而“凌霜”詞卻又猛然一寒,美麗的東西是不能經得起嚴霜的。
此詩第三、四句寫西瓜的形狀味道。詩人覺得生長在北地的西瓜在形狀上、味道上都不盡如人意,不能與葡萄、苜蓿相比。隱隱地透露出了一絲遺憾。蒲萄、苜蓿在西漢時傳入中原,李頎《古從軍行》最後兩句感慨道:“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盛唐的詩人是在感慨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唐王朝所進行的開邊戰爭的殘酷,而這在“祈請國信使”范成大聽來卻充滿了絲絲苦澀。一方面,南宋軍事力量的薄弱,對金國的俯首稱臣,注定范成大的出使必然少不了受辱;另一方面范成大又渴望如蘇武一樣為國盡忠。矛盾交織,面對同為舶來品的西瓜,聯想到唐人詩句,苦澀橫亘心頭,報國的赤膽忠心和對強大國力的渴慕逐漸鮮明起來。詩題旁還有一個自註:“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燕北為女真族的起源之地,而河南則為北宋故都所在,燕北的西瓜如今遍布河南,國破家亡之恨暗含其中。
詩人藉助北方特有的物產,在對西瓜的描繪中,委婉地表達了故國淪喪的悲痛和失地人民渴望回歸的願望。雖然這些詩仍然圍繞著愛國主義這一主題,但與《州橋》等篇忍痛直詢和《雙廟》等篇借古諷今相比則有了很大的區別。詩人不再高聲呼喊,直抒胸臆將自己的感情一覽無餘地展現出來。相反,詩人把自己的感情潛藏在清新的田園風光之下,乍一看輕鬆愜意,深深品味之後卻又滲透出一層揮之不去的沉重,從而使感情更加深刻。詩人巧妙地藉助題後自注,把自己含而未說的意思點破,達到不說而說的效果。
范成大在這首詩中表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小中見大,用意深婉,通過北地特有的物產的描繪以及題後小注的巧妙運用,在田園風光背後寄託著自己的故國之思,把表層的輕快與深層的沉重進行對比,達到“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的效果。
名家點評
山東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喬力《范學論文集》:該詩敘寫北地的特產,以語言而求直接訴諸視覺、感覺,使形、味皆可見可知,真切樸實而徐徐道來,似毫不著力便教人留下異鄉的鮮明印象。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