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艷萍,先後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現任職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主要從事美術史論教學及研究。在《美術觀察》《文藝評論》《雕塑》《藝術與設計》《設計》《美術教育研究》《大眾文藝》等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研究主題集中在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教育改革、當代藝術熱點問題等三方面。已出版著作及參與編著《外國美術作品賞析》(2015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中國藝術名作鑑賞》(200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走向現代——20世紀中國雕塑大事記》(2008年,河北美術出版社)等多部。
前言
“現代”一詞在詞源上可以上溯到公元5世紀的拉丁單詞,首次在藝術理論中套用,是在1850年波德萊爾的一篇文章中,但大多數學者不以現代性在藝術理論中首次提出的時間作為現代派美術史的開端,而是以後印象主義的誕生作為開端,原因是後印象主義是20世紀繪畫的大部分觀念和傾向的直接源頭。
西方現代派美術與傳統美術的區別體現在現代派藝術家更為關注“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僕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這也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西方現代美術如果只停留在簡單的流派及其藝術家的介紹,會造成人們更多地關注各流派的風格,更多地促成對西方現代美術各流派形式的借鑑。實際上西方現代派美術的出現有其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哲學的歷史淵源,是與現代西方社會的進程緊密相連的,不僅僅是各流派風格自律的演變史。贊助方式的轉變,學院作用的轉變,藝術家對待題材、藝術表現、文學成分乃至素描以及藝術作品的本質和目的等問題在態度上的轉變;現代工業文明的進步,人與自然的對立;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性的貪婪與殘酷,理性的崩潰,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攝影技術的普及,色彩理論的發展,以日本的浮世繪為代表的東方藝術和非洲藝術的傳入;康德,黑格爾,叔本華,薩特,尼采等人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影響以及西方現實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都促成了對西方傳統價值觀的徹底否定和背叛,現代派藝術家大膽地向傳統宣戰,從此藝術不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觀世界的表現,開闢了現代藝術的新天地。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西方現代派藝術的風格樣式層出不窮。後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派、至上主義、構成主義、風格派、巴黎畫派、抽象表現主義、達達主義、波普藝術、超現實主義、形而上畫派、行為藝術、照相寫實主義、大地藝術等等,從建築領域、設計領域到美術領域,現代派藝術家用全新的藝術語言迅速改變了世界的視覺外觀。塞尚、梵谷、高更、
畢卡索、馬蒂斯、康定斯基、達利、米羅、波洛克、沃霍爾等的作品早已成為世界級的經典,讓後人不斷地膜拜。
西方現代美術思潮,不只是美術作品的視覺變化潮流,也展現了不同階段現代藝術家乃至現代人的思想精神狀態的演變。本書側重將西方現代各個不同流派,按照美術思潮的方式進行系統的歸納與總結,從而深化我們對各個藝術思潮中所含的不同藝術流派的傳承關係與區別的認識,也使我們明晰西方現代派美術的原創性與其所受的社會、文化影響有很大關係。只有基於
這樣的認識,我們在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派藝術時,才能避免對西方形式語言的不斷模仿,從而更重視對中國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