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現在的西嶽廟,有長約一千五百米的磚砌城坦,城垣內檐牙高琢,楹柱迴廊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的灝靈殿,玲瓏透剔,亭亭玉立,疏密適當;相互輝映的御碑樓,龍飛鳳舞,群仙環繞,精雕細琢;式樣古樸的石牌坊飛檐彩棟,騰空而起,玉階重扇:別具一格的欞星門,以及石雕玉琢、翠欄拱身、金葉浮護、玉帶飄香的金水橋等名勝建築,都是明代根據歷代所建相繼修葺的。這些建築,工藝精淇、結構嚴謹、形體不一,是古建築藝術的佳作,是偉大祖國文化遺產的珍品。
景點傳說
相傳,當時建筑西岳廟的監造史,接到武帝的聖旨後,出了一道招人材的榜文,應召而來的有木匠、瓦匠、石匠、畫師等,紛紛紜紜,人材濟濟。其中有一位鬚眉皆白的老人,人們不知他姓啥叫啥,只知他是魯國人,所以,都稱他魯師傅。修建的人員有了,在哪塊地上修建呢?當時正黝黝的大石頭。也就是過去沒有發現的怪現象。基石工程開始後,大家先去搬那塊阻礙工程的石頭,誰知越刨越大。魯老頭兒一看,說:“何不捨遠求近,就地開鑿工程用的石頭呢?”大家一聽,心裡豁然開朗,都說有理。於是就按需要鑿起來。石方鑿夠了,石頭也完了。
石方有了,還得有大量的木材。可是,附近的山上,都是些不合格的對節松,到哪裡去找這么多的木材呢?大家被難住了。就在人們焦慮的日子裡,聽到西方天空傳來了“叮、叮、叮”的伐木聲和樹倒下去的聲音。人們還清楚地聽到有人在問:“夠了沒有?夠了沒有?”一天,這種重複的聲音又在問了。魯老頭兒煞有其事地回答了一聲:“夠了!”奇怪,從此,天空里就再也沒有什麼聲音了。
不久,狂風大作,天空里濃雲滾滾,電閃雷鳴,大雨劈頭蓋腦地澆了下來。大雨過後,滾滾的浪頭自西而來,浪中捲來了大量的檜松等優質木材。大者數圍,小者不盈半尺。那洶湧的浪頭,到晉城(戰國時的一座古城)西北角下,不見了。可是,一批大大小小的木材,橫七豎八地堆滿一地,這究竟是哪裡來的木材呢?誰也弄不清。而木材堆摞的那個地方,就叫“平洛”,旁邊那個村子就叫“平洛村”,相傳,在洛村城外,有個“海眼”,它和東海相通,當年的洪水,就是從那個海眼裡流到東海去了。
大小圓木,堆滿一地,人們看到都很驚奇,也很喜歡。有的人暗暗地搬去幾根,想用它作點別的修造。可是,每根木頭的兩端都有個“岳”字,把木頭鋸掉一段,還是個“岳”字。人們這才意識到,這是神仙專為修建西嶽廟送來的木材,誰也不敢用了,又悄悄地都送了回來。
魯老頭兒看到這些木材,神采奕奕,如釋重負。他整日價拿著墨繩、曲尺在木堆中量呀畫呀,把每根木頭都註明用處。大家就按他劃的線,去剔、鑿、鋸、刨,架起了一座又一座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殿宇。
在建造中,有位富有經驗的老師傅,看到大家對魯老頭兒那樣尊重,而對自己卻有點冷漠,心裡很不自在。於是,他日夜苦思,精心繪製了一張別具—格的建築圖。監造史看了後,把魯老頭兒備好的一堆木材交給他,叫他修建。他就興致勃勃地帶領著大家幹起來。經過數十日的苦心營造,一座新的彩坊落成了。大家細心一看,既粗劣,又彆扭,與整個建築很不協調,而且餘下了—大半大料。這時才發現有根木頭上寫著:“勝吾者,添木三根;不勝吾者,減木大半。”監造史得知後,叫他拆掉,又讓魯老頭兒重新修建。結果,新建的彩坊,既美觀又大方,而且與整個建築韻味一致,相互輝映,人人見了都讚不絕口。
一天,那位有經驗的老師傅又去營造一個更大的殿宇。誰知,由於他心不在位,竟把一根唯一的大棟木截壞了。他悶坐家中,不知怎么辦才好。他老伴看到他那苦悶的神情,就特意給他燒了兩條他最喜歡吃的鮮魚,端來放在他的面前,可是,他哪有心思去動呢。
這時,魯老頭兒忽然走進門來。他見這位人人尊敬的魯老頭兒來了,就忙去屋裡篩酒。酒端來,魯老頭兒不見了,而桌上象孩子玩耍似的,在一根筷子的兩端,對插著兩條燒魚。他一見,那鬱積在心頭上的陰雲,一下子驅散了!他立即跑去雕鑿了兩個“魚墩”(古建築楹柱上端的花墩),墩上柱頭,把那根截短了的大木頭架了上去。新架的棟木,堅固美觀,別出一格,大家都讚不絕口。
西嶽廟建成後,勒了一塊石碑,銘文於上。一天,大家把兩丈多高的巨碑,堅立到起來。可是,剩下數千斤重的碑帽子,再也無力戴上去了,大家思來想去,沒有個好辦法,有人就問在旁的魚老頭兒。老頭兒捋著鬍鬚,哈哈大笑地說:“我老了,土都要擁到脖子根兒了,哪還有那份力氣?”說罷,拂袖而去。
老頭兒走後,大家思忖起來……忽然,有人說:“魯老師傅不足明白地告沂我們,把土擁到碑脖子,然後再踏上去戴碑帽子嗎?”這一說,一下子捅開了大家的心竅,碑帽子終於戴上了。 工藝複雜、結構嚴謹、氣勢宏偉的一群宮殿竣工了。木料、石料也用完了。這築起的殿宇,起名“集靈宮”,魏文帝時又改名“西嶽廟”。和它毗鄰的那座舊殿宇,就叫“海甘寺”了,;意思是:海洋的洪水,是從那裡鑽人地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