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方氏族譜》和《明史》記載,明洪武初年[1381]年元朝梁王把匝刺爾密坐鎮雲南,與地方土司糾集在一起,不識王化,集眾鬧事,揚言:國家有萬軍之勇,而我地有萬山之險。為此,朱元璋派使招降,使被殺。明王朝自洪武四年(1371)年消滅了割據四川的夏國以後,便著手經營征南事宜。五年(1372)年春正月遣使待制王緯使雲南,勸諭元梁王被殺。八年(1375)年六月;“指揮同知胡汝平貴州蠻”《明史》。九年(1376)年命傅友德巡行蜀雅播之境,修城郭,繕關梁,因兵威降金築、普定間山寨。十年(1377)年,都督僉事吳復遣將楊文擊普定,破阿買等寨。之後,明王朝頻頻發兵,清除毗鄰雲南的四川、貴州、廣西等障礙,最終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實施了征南平滇戰爭。入滇征南左都督方政公:奉命從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將軍率30萬大軍調北征南,方政公葬於雲南省永昌郡太保山法明寺過太翁祠一帶,其南有方政公祠,亦東向正室三間,看守人住其中;有墓碑。(徐霞客遊記)記載,據《明史》記載:方政公戰死於利川。1440年追封謚中毅,威遠伯。
入黔始祖公方瑛字舍記,政子,[1413——1458]原籍貫南京徽州府崇本坊仁字街珍珠井人氏,正統初以舍人從父征利川,父戰死襲指揮,景泰五年[1454]封南和伯世襲,天順(1457)封南和候;子孫世襲佰祿,天順二年(1458)卒,謚忠襄。四十五歲。
西屯村屬於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東屯鄉,距城區20公里,東與東屯村交界,南與新寨村接壤,西與舊州鎮蘇呂堡毗鄰,北靠劉官鄉金止屯。解放後轄區下關堡、小屯、半山、高寨山、西屯七寨。新寨,磨玉寨兩寨從西屯遷出分駐,現轄區有七寨:西屯、姨媽敦、壩上、對門坡、柏枝林、石山、羊昌壩。西屯已新建村國小一所,學生可在校內讀完村小,全村人口大約2000人,總數316戶,其中萬氏156戶,1000人,80%以上已建新房,電通、路通、水通、電話通、電視通、普及率已達100%,人們已經是人人有錢花,戶戶有餘糧的村莊。
村名由來
明永樂年間,趙氏由海陽辛安遷此建二村。據云:趙氏祖永樂北伐有功,被封為“百戶官職”,村名百戶屯。本村處西,故名西百戶屯。後簡稱西屯。隨有于氏、周氏、劉氏、高氏等先後遷入定居。
政區人口
姜山鎮轄村,東靠東屯村,南臨望埠莊村,北依南仙莊村,2004年全村81戶,235人,共有863畝耕地。
經濟狀況
2004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2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69元。該村先後榮獲萊西市“先進黨支部”,“文明村莊”等稱號。
優勢產業
該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民眾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經濟,走上了小康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培育畜牧、桑蠶、蔬菜三大民眾增收的主導產業。截止到2004年,建有肉食雞、奶牛、生豬養殖小區各1處,肉食雞存欄1萬隻,奶牛存欄200餘頭,生豬存欄150餘頭;桑園80餘畝,養蠶戶30餘家;種植大白菜等大田訂單蔬菜300餘畝。
社會事業
該村還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先後整修文明大街2條,改善村容村貌;成立治安巡邏隊,保持了村莊穩定;建立村務公開欄,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全村戶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瓦房、樓房,吃上了自來水,沿街設立了垃圾池,有專人管護和清理衛生的農戶看上了有線電視,買上了機車和電冰櫃。村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同時,加強了社會治安管理,村里成立治安巡邏隊,保持村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