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2004年5月1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那一天,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灣子村一個磚廠的工人用推土機取土時意外發現了距今1400多年北周時期的五尊大型佛立像和四件佛像蓮花獅子佛座,這一發現將日後世人的讚嘆目光齊聚西安碑林。出土的這五尊佛像高度都在兩米左右,其中最高的一尊達2.46米,他們埋藏於靠近山崖的窖穴中,穴口東西長3.8米,南北寬2.9米,深約4米。四尊佛像呈立姿埋於土中,一尊佛像頭向下撲倒於穴底。五尊佛像和四件佛座安放有序,保存完好。從佛像體表殘留的痕跡來看,當初都彩繪貼金。佛像面部刻畫細膩,盡顯法相莊嚴。他們或褒衣博帶,或通肩大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牽握袈裟靠於腹部,整體造型敦厚簡練,佛像形體飽滿,面相豐圓,表情肅穆凝重。其中4件佛座雕刻精美,獨具匠心。基座上部四角雕獅、象,栩栩如生。
造像時代
編號為BL04—004的佛像座上有200餘字的發願文,尾題“大象二年七月建”。是年五月,北周宣帝病死,靜帝年幼,拜楊堅“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都督中外諸軍事。六月即“復行佛、道二教”可知此像雕立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是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毀佛六年後,佛法復行的當年之作,其餘4件無年款佛像時代下限亦應在此之前。從造像樣式上看,其中BL04—003佛像內著右衽僧祗支,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應是北魏孝文帝中後期開始流行的漢化式的“秀骨清像”型佛像的延續。但其一改“長臉細頸、面相清癯”的面貌,變為身體健碩敦實、兩肩寬平的豐壯型佛像。另外幾件是新出現的具有笈多佛像秣菟羅樣式特點的佛像,均著通肩式大衣,袈裟質地輕薄,緊貼身體,凸現出健碩的體軀。這兩種樣式的造像代表了北周長安造像的主要類型。
意義
首先,此次出土的五尊佛像,是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大規模群體造立像。文物體量大、藏品等級高,而且均為首次公開展示,在全國同類展品中具有重要研究和藝術價值。佛像是武帝大規模滅佛之後,新繼位的宣帝恢復佛教後所建造,對研究這一時期的佛教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其次,對北周的造像藝術研究有著重要作用。
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趙力光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風格一改北魏的秀美清秀,非常健美,頭比較大,脖子也比較粗一點,代表了北周時期的典型風格,對以後隋唐佛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最後,與佛像同時出土的四件蓮花獅子佛座,其中一尊佛像座上刻有《大象二年》(580年)銘文。
目前出土的大型立佛數量很少,有明確紀年的更少,所以這座佛像基座上的發願文,可以說是彌足珍貴,它不但告訴我們這尊佛像準確的雕刻時代,還為這批珍貴的石雕佛像的斷代提供了標尺,對佛像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北周五尊菩薩立像瓔珞遍體花冠獨特,皆國內罕見之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