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由
順治六年(1649年),清延統治者將西安明秦府外城(蕭牆)的東牆從今尚德路拓至西安東城牆;北牆從今後宰門街拓至西安北城牆;南牆從今西一路拓至東大街以南;西牆從今尚朴路拓至北大街。構築成“滿城”,專供滿族人居住。“滿城”的南牆從長樂門南側至鐘樓東供門南側,西牆從鐘樓北拱門東側至安遠門東側,東、北兩牆借用西安府城城牆。據《鹹寧長安兩縣續志》載:滿城周二千六百三十丈,為十四里六分零。“東西距七百四十五丈,為四里二分零;南北距五百七十五丈,為三里一一分零。”面積約平方公里,占西安府城四分之一強。初始,有五座城門:東門為西安府城長樂門;南門在南牆西段,因該處系明代地方官員進入秦王府前端履整衣之處,取名端履門,其址在今東大街端履門街北口;西南方向以鐘樓東拱門為出入口;西牆偏南處有西華門,它是原秦王府外城西外門的外移和易名,門址在今西新街西口;西牆偏北處還有一門,因系拓築滿城時闢建,故名新城門,門址在今後宰門街西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其南牆東段大差市又新辟一門,因以木柵欄圍護,故名柵欄,舊址在今東大街大差市口。其域除涵原明秦王府外,還將鹹寧縣所領之西安府城東北隅“七街九十四巷”全部括占在內。城中駐防的八旗官兵,正白旗、正藍旗、鑲白旗在東,鑲黃旗、正黃旗居中,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在西,共“五千馬”,設將軍署(舊址約在今西五路西段市中心醫院處)、左翼署(舊址約在今西四路與西五路東口之間)、右翼罷(舊址在今西新街)等統領衙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原明秦王府內城(今新城)改建為八旗教場,每月上旬的一、四、七日,中旬的二、五、八日和下旬的三、六、九日,八旗駐防兵在此進行操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滿城”進行進一次全面修葺。據傳,其內居住的滿清官員和八旗兵,連同眷屬共約2萬人。
滿城結局
宣統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陝西新軍聯合哥老會回響武昌起義,舉兵反正。23日黎明,從西、南兩面向“滿城”發起總攻。八旗兵於城牆上以密集火力防衛,又派騎兵往來打擊,致義軍打擊受阻。9時許,百餘八旗旗兵由北面登城,沿東城牆連續3次向南衝擊,企圖占領長樂門城樓,均被義軍打擊。至15時,雙方處於相持狀態。正當義軍一籌莫展之際,有人告知,“滿城”南牆東段大差市與小差市之間有一段早已倒塌,缺口處有房屋,屋很薄,且無人防守。義軍逐挖開屋牆,蜂擁而入,突破八旗兵防線。幾乎同時,西線義軍了攻克後宰門,加之炮火又引爆了安遠門城樓上的八旗火藥庫,八旗兵遂亂作一團,紛紛逃竄,再無有組織的抵抗,這座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著名歷史古都——西安光復。24日,義軍組編小分隊在“滿城”內逐院清剿殘存的八旗兵,駐“滿城”八旗兵左、右翼署副者統承燕、克蒙相繼戰死,西安將軍文瑞跳井自殺。至此,義軍全據“滿城”,清王朝統治西安的歷史宣告結束。但是,由於連日炮火,明秦王府及“滿城”內“七街九十四巷”的房舍幾乎毀壞殆盡,成為一片廢墟。
民國元年(1912年),陝西都督府下令拆除了“滿城”西、南兩面城牆。這座歷時260多年的西安城中之城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