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美國政府為儘快迫使日本投降,選定日本東京、京都、廣島、長崎、小倉、新瀉
等城市作為投擲核子彈的備選目標。此前,美國、中國和英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核子彈。
1945年8月6日,美軍出動B—29型轟炸機“伊諾拉·蓋伊”到廣島上空執行特別投彈任務。機上成員中,時年24歲的范柯克負責導航,與其他11名空軍成員協作投彈。
這枚核子彈照成巨大的傷亡,直接扭轉了二戰的局勢。
人物言論
范柯克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曾表達對核子彈和戰爭的厭惡,但堅持認為對日本投下核子彈的決定正確,因為這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投降,從長期角度看是“挽救生命”。
西奧多·范柯克曾說,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不內疚也不後悔。因為我們讓“這場戰爭結束了”。
“老實講,我認為使用核子彈從長期講挽救了生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絕大多數被挽救的生命是日本人,”范柯克說,核子彈讓他厭惡戰爭,“整個二戰經歷顯示,戰爭沒有解決任何事,核子彈也沒有解決任何事。我個人認為世界上不應該再有核子彈,希望看它們全部被銷毀。”
西奧多的兒子湯姆·范柯克稱讚其父親“他一直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直到生命的結束”。湯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知道他是一位戰爭英雄,但我們更知道到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美國《紐約時報》30日稱,科克去世前曾告訴該報,人們經常問他,如果再來一次的話,是否還願意參加核襲廣島行動。他的回答是“願意”,“我們是在同一個危險的敵人作戰,那個敵人既不投降也不接受戰敗的現實。日軍在巴丹死亡行軍、南京大屠殺和偷襲珍珠港時何曾考慮過道德?作為軍人,我們想到的是美國必須以最小傷亡代價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