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饒平縣湯溪水庫是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興建的。建水庫時,庫區被拆除的房屋5591間,被淹沒耕地8400餘畝。從庫區遷出了26個自然村,1242戶6041人,分散安置在2省4縣27個社場。1961年先後回遷庫區的有1071戶4802人,在庫外尚有移民人口1239人。回遷的人口先後在庫區建立安置點,形成了42個自然村,西坑村是其中之一。
1955年紅光社時期,這裡西坑村原址曾建兩排平房和一排牛寮,分別作為儲糧倉庫與栓牛之舍。移民階段,原紅光社幹部邱水曾帶領一支專業隊在這裡留守。1959年7月,浮山公社召開移民代表會議,傳達上級“關於移民體制問題”的精神後,移居各地的村民分別組派三至五人的專業隊,帶著種籽、農具回西坑種植、創業。由邱水帶領的專業隊退出西坑,轉到坪林場。
1960年春節後,移居浮山鎮軍埔、僑光、高厝鋪等地的村民相繼回遷。至夏天,已有近200戶村民回到西坑。當時,沒有住房,村民們的眠床家私狼籍山野。幸好有原先所建的倉庫、牛寮,可讓先到的村民安頓婦幼老人,每間房子住七、八戶,大戶放一張眠床,小戶兩戶放一張眠床,男人們和後到的村民都露宿山坡,天當被蓋地作床。為遮風雨,先搭草寮暫且棲身,然後各自蒐集舊瓦木料自建陋屋,二、三年後再統一規劃建房。經過幾次搬遷,幾番辛苦,方有安居之所。
回歸之初,由於西坑人多擁擠,部分村民便搬到南坑(故鄉田饒後頭)定居,其中有5戶後搬到嶺門村居住。還有部分村民一回來就直接到大坑、草塘北定居,到大坑的村民後來又有部分到上坑、內坑居住。
回遷尹始,歸屬未定,村政未建,村民們只得自行組織,開荒種植,生產自救,共度難關。
1961年,西坑劃歸浮山湖嶺管轄,設西坑生產隊。隊長朝豐,會計、出納、保管分別由清渠、英華、耀光負責。當時仍屬大集體,村民們都在集體食堂開飯。
1961年秋,移居白虎頭的村民,搬回南塘居住。
1962年湯溪綜合農場成立,西坑設管區,分為六個生產隊。
1964年,在銅金盆創建一個東塘村,從西坑分出部分村民到東塘居住。同年,西坑村合併為四個生產隊。至此,就形成了西坑、南塘、東塘三個村的西坑管區。
1983年恢復故鄉居豪之名,西坑自然村則作為居豪村的主村,成為本管區政治文化的中心。
居豪碑記
居豪俗稱車頭,創鄉於明弘治年間,始祖來自閩寧化石壁。村民逾千,居住於如意樓、鎮江樓、田饒、祖厝、大稻埕、書田樓、頂樓。明末以來,人文興盛,英俊蔚起,素有文化鄉之稱。1958年,建湯溪水庫移民他鄉。1960年後,陸續回遷重建家園,乃有西坑、南塘、東塘、草塘北、上坑、內坑、大坑、南坑、嶺門九個自然村。西坑設村政,1983年復故鄉居豪之名。公元1998年冬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