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主堡壘

指原國立桂林師範學院(今廣西師範大學),也是全中國僅有的6所國立師範學院之一,抗戰時候,成為抗日大後方著名的高等師範院校,並被譽為“西南民主堡壘”。

國立桂林師範學院(今廣西師範大學)是廣西高等師範教育的開端,也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師範學校之一,也是當時全中國僅有的6所國立師範學院之一,曾六次更名,八次遷址,四度調整。

“西南民主堡壘”被視作眼中釘

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原本是廣西當局為適應廣西教育文化建設的需要而於1941年開辦的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1942年4月1日,廣西當局將其升格為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院,首開廣西本科師範教育的先河。該校在院長曾作忠、教務長林礪儒的執掌下蒸蒸日上,到了1943年8月,廣西省立桂林師範學院奉教育部之令升級為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成為當時全中國僅有的6所國立師範學院之一。

1944年7月,日本侵略軍逼近桂林。桂林師院先後疏遷至三江縣丹洲鎮、貴州榕江、平越(今福泉市)等地。抗戰勝利後,桂林師院陸續回遷桂林,因六合路校舍被毀,便向省政府借靖江王城部分房舍為校舍,至1946年1月,全部遷回桂林。然而,桂林師院剛剛安頓下來,1946年3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就下發渝高字第一三八四一號訓令,命國立桂林師範學院遷往南寧。教育部為何匆匆下令讓桂林師院再度遷移呢?

原來,桂林師院是一所被稱為“西南民主堡壘”的高等學府。院長曾作忠、教務長林礪儒堅持民主治校。師生們在民主進步意識的薰陶下勤學樂思,組成各種社團開展學術研究、文學文化活動,積極參與各種民主進步活動。1945年5月4日,因抗戰遷至貴州平越的桂林師院全體學生,回響浙大、西南聯大同學發出的民主宣言,發表了題為《我們要民主勝利和平》的宣言,倡議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這一民主宣言被國民黨中統局嚴密監控並上報教育部長朱家驊。現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公開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檔案中就有《中統局關於桂林師範學院學生髮表我們要民主勝利和平宣言的情報》。

桂林師院的師生們還以非凡的膽識加入中共、民盟等組織,並在其中擔任重要職務。到1942年,桂林師院已有少部分學生成為中共地下黨員,如覃舜思、李鋒、呂孟光、黃克榮、王汝源等,還有許多與地下黨有聯繫的進步學生。1945年11月,桂林建立了中共廣西省工委領導的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員會和中共桂林師範學院特別支部,師院學生盧蒙堅任支部書記,學生覃宗義任副書記。1945年11月,中國民主同盟廣西省支部委員會在桂林秘密成立,師院教師成為骨幹,徐寅初擔任主任委員,張錫昌任秘書長,張畢來任宣傳部長,靳為霖任宣傳部副部長,林礪儒、楊榮國、曹伯韓是支部委員。其後,在桂林師院成立了廣西省支部領導下的兩個基層支部:桂林師院教師支部和學生支部。1945至1947年間,教師支部有盟員15人,其中有中共黨員7人;學生支部有盟員22人,其中有中共黨員9人。

抗戰勝利後,中國走到了十字路口,是戰爭還是和平,是獨裁還是民主,平靜的局勢下醞釀著動盪與變革。到了1946年,國統區各地掀起了“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民眾運動。桂林師院學生組成了近30個壁報團體,出版壁報倡議民主,如《師聲》、《壁聯》、《學生導報》、《女聯》、《教育新哨》、《直筆》、《共鳴》、《國文半月刊》、《熱流》等等,匯聚在一條長廊上,吸引了眾多師生、市民前來觀看。桂林師院因此被重慶《新華日報》譽為“西南民主堡壘”。

當局為了削弱桂林的民主力量,分化瓦解學生運動,決定把民主運動最活躍的桂林師院與其他高校分離。於是,教育部1946年3月電令其遷往南寧。

步履維艱的南遷

遷往南寧的命令激起了桂林師院師生的強烈反對。師生們展開了反遷校的鬥爭,持續數月。1946年5月4日,桂林師院學生自治會聯合桂林文化界聯誼會等單位在師院附中禮堂舉行“五四”運動紀念會,林礪儒、穆木天、靳為霖等師院教師和歐陽予倩等文化名人做了演講,號召大家發揚“五四”傳統,為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而鬥爭,遭到了國民黨控制下的《中央日報》(桂林版)和《廣西日報》(桂林版)連續發文攻擊。此後,桂林的許多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被迫撤離。最後,中共和民盟的領導分析了形勢,認為南遷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保住師院這顆革命種子,決定停止辯論,向師生們做好思想工作,組織遷校,把民主革命的火種帶到南寧。

桂林師院師生開始了一次艱難的遷校歷程。接到教育部搬遷令後,4月,曾作忠院長即赴南寧踏勘校址,向廣西省政府提出申請,擬用南寧市郊邕江邊河堤路的省政府舊址、省府職員宿舍、會計人員養成所、建設研究院、廣西印刷所和軍醫院等幾處舊址為桂林師院及附中新校址。但致函廣西省政府一個多月後,一直沒有得到復函。6月14日,桂林師院再次向省政府提出申請,並致函教育廳黃朴心廳長催促省政府,致函南寧公務處長估價維修屋舍的費用。直到6月21日,才接到省政府公函,僅僅劃撥省政府舊址為校址,其餘各處均未提及。桂林師院只好一邊向省政府繼續申請其他幾處校址,一邊派事務主任赴南寧修葺省政府舊址,以作校舍。其後,經過師生們的努力,桂林師院最終於1947年2月全部遷往南寧。

在南寧的艱難歲月

1947年5月,當局下令將國立桂林師院改名為國立南寧師院,師生們群情憤慨。創立於1941年的桂林師院依託著桂林文化城的人文資源而發展壯大成為師資優良、學風醇厚的名校,改成南寧師院,相當於抹殺了之前的光榮歷史。

接著,當局施行《公教人員待遇調整辦法》,使師院教職員的待遇和學生的公費待遇大幅度降低,更引起師生的不滿。剛遷到南寧不久,當局竟將國立院校原享受公費學生的學習生活費扣住不發,師院食堂已無米下鍋,學校開學、開課遙遙無期。面對這種情形,師院教授汪澤楷公開譴責道:“這是世界教育史上絕無僅有的怪事!”他在自己的薪資十分微薄的情況下,還盡力幫助衣食無著的學生,留他們在家中吃飯,替他們代繳學雜費。師院師生們開始了以“反對更改院名,維護師院光榮歷史、反對不合理待遇”為主要內容的護院運動,以及“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民主運動,並開展罷教、罷課活動。在師院地下黨組織、民盟的支持下,護院會和教授會分别致電教育部,召開各界人士和記者招待會,散發《告全國同學書》,派人到桂林向省政府、省參議會交涉,到廣西大學等大中專院校爭取支持。護院運動驚動了南京國民政府。6月初,教育部派督學唐惜分來南寧處理此事。6月6日,師院正式複課,護院運動告一段落。

但不久後的7月15日,當局突然逮捕了師院的三名進步師生:教師楊榮國(中共黨員,民盟廣西省支部委員、桂林師院教師支部主任)、張畢來(中共黨員,民盟廣西省支部委員、宣傳部長)和學生高言弘。後經教授會、學生自治會、地下黨組織多方營救,三人於1948年5月5日獲釋出獄。

桂林師院遷往南寧前後,流失了一大批骨幹教師,教務長林礪儒、院長曾作忠懷著憤慨和無奈之情離校,穆木天、彭慧、譚丕模、謝厚藩、楊榮國等進步教師也先後離開。師院可謂元氣大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師院又回到了桂林的懷抱。1950年初,南寧師範學院奉命遷回桂林,與廣西大學合併。1953年,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廣西大學奉命撤銷,各系分別併入武漢大學、南昌大學、華南師範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十幾所院校,並在廣西大學文教學院、理學院的部分教師及師範專修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組建了廣西師範學院(今廣西師範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