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概況
該區包括貴州省、重慶市以及川、滇、桂、湘、鄂等省市的一部分,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集區之一,1990年末總人口1.1億,面積83.5萬平方公里。
自然環境
1、石灰岩及其他碳酸鹽分布廣。貴州省有12.9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73.6%,雲南省有11.02萬平方公里,占28.8%,廣西有8.95萬平方公里,占37.8%,四川省有8.13萬平方公里,占14.3%;其中分布面積超過50%的共140個縣、市。全區石灰岩地區總人口約1億。在岩溶山區濫伐、過牧、開墾不當處,石漠化發展迅速。
2、水熱資源豐富,光照不足。該區的年降水量大都在1000-2000毫米之間,總體上能滿足一般牧草的生長需要。大部分地區的年均溫都在14-21℃之間,≥0℃的年積溫在5000℃以上,南部的低平地帶在8000℃以上,水熱分布同步。但該地區校正雲量後的總輻射約42×1000000KJ/平方米,甚至更少。
3、生態環境脆弱,石漠化嚴重。近半個世紀以來,貴州省石漠化面積以每25年增加1倍的速度擴展,雲南的裸岩地面由解放初的7%發展到80年代的30%。另外,該區地形崎嶇、土層淺,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
草業生產現狀
1、草地較分散,利用水平低。該區草地面積29.1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岩溶峰林峰叢間等崎嶇不平之處,比較分散,交通不便,改造利用困難較大;其次,由於牧草的質量較差,草地植被中雜草、有毒有害植物和無用灌木多,可食性牧草一般只有30%-60%,優質豆科牧草更缺乏,加之株體較大易於老化,家畜難以利用,但豆科等灌木飼料資源豐富;三是草地資源利用中過牧和利用不充分雙重現象都存在,一方面草地退化十分嚴重,另一方面造成資源浪費。
2、該區水熱條件好,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容易成功,潛在生產力很大。牧草在1年之中可利用3-4次,有的可達6次,除當地眾多的天然牧草和飼用灌木之外,紅三葉(Trifolium pratense) 、白三葉(T.repens)、黑麥草(Lolium multiflorum)、鴨茅(Dactylis glomerata)及柱花草(Srylosanthes gracilis)、大翼豆(Macroptilium lathyroides)等優良引進牧草都可生長。目前,天然草地乾草產量一般為3000-45000公斤/公頃,為北方天然草地的4-6倍。而人工草地乾草產量介於8000-10000公斤/公頃之間,為北方人工草地的2-3倍。據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在貴州威寧的試驗,所建人工草地乾草產量都在10000公斤/公頃左右,建立的2133公頃草地,共飼養1.2萬個羊單位的家畜,平均0.18公頃可養一個羊單位,綿羊的淨毛量2.5-3.3公斤,達到了畜牧已開發國家草地的生產水平。
發展對策
應將該區草山草坡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後備資源,通過有計畫的開發,建成南方重要的草食商品畜牧業基地。國家擬制定草地開發建設的總體規劃,給予必要的政策引導與經濟支持;當地政策應將草山草坡的權屬儘早明確劃定,並將其開發作為山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農戶擬發展相應規模的專業戶或家庭牧場,在充分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時,建立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實行草畜配套,向草地經營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