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副校長周常勇和溫鐵軍教授出席會議,學校黨辦、校辦、宣傳部、教務處、人事處、發展規劃處、研究生院、科技處、社科處、國際合作處、財務處、國資處、校地合作處、教育學部以及盧作孚研究中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參會。會議由科技處肖亞成處長主持。
周常勇副校長首先介紹了“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設立的初衷與定位,以及目前鄉建院各項工作進展,希望鄉建院深入思考學院發展規劃,積極與相關學院和職能部門對接,推動學院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溫鐵軍教授介紹了鄉建院已有優勢資源,以及通過鄉建院提升西南大學國際化水平的工作思路。
參會人員圍繞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揭牌儀式、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經費管理與使用等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初步商定,揭牌儀式與“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國際研討會”在今秋適當時候同步舉行。
建設背景
1.鄉建文化是北碚獨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盧作孚與晏陽初、梁漱溟被稱為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三傑”。盧作孚在重慶北碚推行的“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運動”享譽海內外,為今天的北碚成為國家綜合發展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抗戰期間,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這些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匯聚北碚辦學,進行鄉村建設,並留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勉仁書院、育才學校、兼善中學等遺址。這是一筆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2.“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歷史沿革。
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由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創建於1940年,地址在北碚歇馬鄉大磨灘(當時屬巴縣地界),原名“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晏陽初任院長,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簡稱“平教會”)培養鄉村人才的高等學校,1945年改名“中國鄉村建設學院”。1951年該院被接管,改名為“川東教育學院”,翌年院系調整,併入西南師範學院等校 。
建設意義
成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是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落實國家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和中央一號檔案精神的需要(鄉建學院著重於中國鄉村建設文化研究、傳承與創新);是服務於學校內涵式發展,提升我校在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與鄉建學院建設相匹配的體制機制改革,將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新思路、拓展新平台。
辦學宗旨
秉承先賢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著力開展中國鄉村建設文化,以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創新實踐,探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目標定位
把鄉村建設學院建設成為一個研究機構,重點開展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養。
正式揭牌
2012年12月8日,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國際研討會在西南大學隆重開幕,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也在開幕式上正式揭牌成立。
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由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擔任院長,著名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教授擔任執行院長,西南大學副校長周常勇擔任常務副院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德全、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釗擔任副院長。盧作孚、梁漱溟、晏陽初三位中國鄉建運動先驅的後人盧國紀、梁培寬、晏鴻國擔任名譽院長,盧國綸、盧曉鍾、鄧文媛、盧國模、梁培恕、黃光祖、盧曉蓉等擔任顧問。
中國鄉建學院將嘗試通過農村區域發展、鄉村建設與鄉村教育等平台建設,充分發揮西南大學地處民國鄉村建設遺址群的地理優勢、已有鄉村建設歷史資料整理研究的資源優勢、擁有包括教育及農科在內的各學科門類齊全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深入開展當代鄉村建設研究。同時,結合重慶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實驗區的特點,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鄉結合、鄉村建設實踐的工作方法。
主要工作
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的工作主要包括:整理海內外鄉村建設的多樣化實踐經驗,開展生態文明相關的理論研究及推進國際國內交流合作;開展鄉村建設與三農研究領域的海內外人才培養,以及相關教材與專著的整理、編撰出版;結合歷史與當代研究,深化鄉村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實踐工作;貫徹高校服務於地方發展需求的職能,發掘重慶北碚地區自然、歷史與人文資源,推動鄉村建設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