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北民族博物館館舍面積580平方米,展廳面積48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15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25件、三級文物88件。館內設“西北少數民族文物”和“西北地區歷史文物”兩個基本陳列。“西北少數民族文物”基本陳列包括宗教文化、民族生活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民族家居陳設四個專題陳列;“西北地區歷史文物”基本陳列包括史前遺珍、歷代擷英、黑瓷神韻、筆墨丹青、古代制瓷場景五個專題陳列。開館以來,已接待上級領導、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師生四萬多人(次)。西北民族博物館積極參與民族文博界的交流與展覽。2001年赴馬來西亞參加“六個世紀以來中國伊斯蘭藝術展”;2005年參加寧夏“中華回鄉文化園伊斯蘭文物展”;2009年參加“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舉辦的“多彩中華——中國的少數民族”展,並榮獲協辦工作“最佳組織獎”和“最佳形象獎”。現為中國博物館學會團體會員單位、中國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常委單位、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理事單位、中國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團體會員單位、蘭州博物館協會理事單位。
成員名單
博物館專家諮詢指導委員會成員名單主任委員:李正元教授西北民族大學副校長
秘書長:趙學東教授西北民族博物館館長
成員:(22人)
初世賓研究館員原甘肅省博物館館長
郎樹德研究館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俄軍研究員甘肅省博物館館長
於廷明高級經濟師甘肅省錢幣博物館館長
郝蘇民教授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多識教授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
才讓教授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趙學東教授西北民族大學博物館館長
尹偉先教授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賀衛光研究員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
房少新教授西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段小強教授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喬旦德爾教授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
楊士宏教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
賈建威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甘肅省博物館
王琦副研究館員甘肅省博物館
林尚斌副研究館員甘肅省博物館
劉可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馬學仁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學老幹部處
馬效佩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卻拉不吉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學老幹部處
沙存善西北民族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書記
基本陳列
史前遺珍展區
西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該區域史前文化豐富,遺址、遺存眾多,著名的有陝西半坡、北首嶺遺址,甘肅大地灣、馬家窯、齊家、辛店、寺窪、沙井遺址,寧夏菜園遺址,青海柳灣、喇家遺址以及新疆的細石器文化遺址等。其中,尤以1923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命名的馬家窯文化遺址最為著名,其年代約為距今5000—4000年,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此外,該區域還出土了類型多樣、數目眾多的石器、骨器和玉器等遺存,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西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歷代擷英展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中華民族以其優秀的集體智慧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為後世遺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西北地區夏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古代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審美觀念、文化特徵和精巧技藝,體現了古代禮制和王權的尊嚴。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及至漢、唐、宋、元、明、清各代,西北地區的勞動人民以其聰明的智慧創造了無數藝術珍品,內容涉及金屬器、瓷器、陶器、木器、料器等各方面,將古代的科學知識和審美價值觀貫穿於歷代生產、生活創造的實物之中,向世人呈現了西北地區歷代生產技術和藝術發展的軌跡。
黑瓷神韻展區
黑瓷是以氧化鐵作呈色劑,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它創燒於東漢,東晉時燒造技術趨於成熟,至宋代,黑瓷品種大量出現,南北方均有生產。南方黑瓷以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燒造質量最高,兔毫、油滴、玳瑁斑、木葉紋等黑瓷名品各具特色;北方以定窯、靈武窯等燒造的黑瓷品種為優,主要以民間日常用瓷為主,產品有碗、杯、缽、高足杯、瓶、缸、瓮、燈、扁壺等,古樸之中倍顯素雅。元、明、清之後,黑瓷延燒至今,器型豐富多彩,在我國西北地區至今遺留了許多黑瓷精品。
筆墨丹青展區
書法和繪畫從來被看作衡量中國古代文化人綜合素養的重要尺度,書品、畫品、人品同出一源,殊難割裂。可以說,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將書畫這種情感宣洩的藝術形式與一個人的學養、品格、德行聯繫在一起。
“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之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慨”——王昱,清代著名畫家。
西北少數民族文物
宗教文化展區
誕生於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在恆河邊生根發芽,最終卻在中國開花結果。其中一支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佛教中最為獨特,最為神奇和最具個性的宗教文化-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自公元七世紀中葉始傳入西藏,十世紀後半期正式形成,十三世紀中葉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不僅盛於佛法,而且精於藝術,歷代唐卡、造像、繪畫、雕塑等作品堪稱藝術瑰寶,形成了神秘瑰麗的藏傳佛教藝術。
中國伊斯蘭文化藝術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會交流的結晶。中國伊斯蘭文化藝術品的突出特徵是:形制為漢式,表現內涵為伊斯蘭精神,二者珠聯璧合,相映成輝,創造了不同文明對話融會的極致。
“能慈骨肉者,謂之獨善;能慈同教者,謂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謂之公善;能慈禽獸、昆蟲、草木者,謂之普善。”——馬注《清真指南》
“伊斯蘭藝術的實質就是將穆斯林藝術家對存在萬物的認識和感受真實、優美地表現出來。”——埃及著名穆斯林作家穆罕默德固圖布
民族生活文化展區
西北地區歷史悠久,民族薈萃。這裡長期居住著藏、蒙古、回、保全、撒拉、東鄉、裕固、土、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茲別克、錫伯、塔塔爾、塔吉克、俄羅斯十六個少數民族。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濟類型和文化傳統使各民族生活呈現出各具特色的面貌,豐富多彩的西北少數民族生活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歷史的遺存,可以讓我們去回味西北少數民族曾經存在過的生活風貌,體會多民族大家庭異彩紛呈的智慧結晶。
民族服飾展區
西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是各個歷史時期,西北各少數民族人民在其特定的生態環境裡,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服務於自己的體膚、服從於自己的生命意志、審美情趣和社會文化性需要所創造的服裝、人體服飾、服飾工藝技術、裝飾手法以及相關服飾風俗等。它是西北各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映照出西北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而它本身就是西北各民族社會歷史的產物、文化的產物。
參觀須知
一、開館時間
每周二、三、四、六開館,時間為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
二、參觀接待辦法與入館憑證
(一)我館主要接待本校師生員工,來校考察、參觀或進行學術交流的國內、外來賓。
(二)我校師生需持工作證、學生證等有效證件入館參觀。
三、禁帶物品
(一)不得攜帶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等危險物質、管制器具等物品入館參觀。
(二)不得攜帶動物入館參觀。
(三)不得攜帶易損傷玻璃的金屬器具入館參觀。
四、團體參觀預約
校內各單位團體參觀者需提前一天與博物館辦公室預約,以便安排參觀。
五、文明參觀
(一)參觀者須遵守公共秩序和展館的有關規定,聽從工作人員的引導。
(二)禁止損毀展櫃、設施和展品;
(三)禁止翻越護欄;
(四)禁止吸菸;
(五)禁止大聲喧譁、打逗及影響其他參觀者的行為。
六、攝像、攝影要求
參觀者在館內攝像、攝影時,未經允許不得使用閃光燈、強光燈,攝影、攝像資料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七、參觀服務
展館內設立諮詢點,為參觀者提供信息問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