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倫佩

西倫佩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佩(1888-1964),芬蘭作家。曾經獲得193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著名作品為《少女西麗亞》。生於哈明庫若教區烏拉薩塔昆塔一個農民家庭。父母經受該地移民的種種磨難。

基本信息

簡介

弗蘭斯·埃米爾·西倫佩(FransEemilSillanp,1888—1964),一八八八年九月十六日生於芬蘭海麥庫地區一個貧苦佃農的家庭。

生平

西倫佩西倫佩

他的父母經受過當地移民的種種磨難,幾個小孩都先後夭折,只有最小的兒子西倫佩有幸活了下來。西倫佩從小聰明好學,儘管家中生活拮据,他的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千方百計送他上學。一九八年,西倫佩以優異的成績自坦佩雷中學畢業,考入芬蘭最高學府赫爾辛基大學,攻讀生物學。到大學最後一年,因家庭日趨貧困,已無力再供他上學,他被迫輟學,回到家鄉。

一九一六年,西倫佩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人生與太陽》,但真正為西倫佩在文壇上打下堅實基礎的,是他於一九一九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神聖的貧困》。小說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通過對主人公尤哈·托沃拉六十年苦難生涯的描述,反映了芬蘭貧苦農民的命運,展現了芬蘭歷史的真實景象。

在西倫佩的作品中,在世界上流傳最廣,給作者帶來最高聲譽的是長篇小說《少女西麗婭》。作品描述了古斯塔和西麗婭這父女兩代人的經歷。作者以極大的熱情滿懷同情地塑造了西麗婭這個純潔、善良、美麗而又不幸的少女形象。古斯塔是個質樸、厚道,忠於自己感情的農民,可是在有錢有勢的大地主逼迫下,不得不賣掉田莊,遷居異地,和女兒相依為命。父親的不幸去世,使得孤女西麗婭成了女傭,孤弱無助地來到了一個污濁不堪、充滿罪惡的世界,成了男人襲擊和欲望的目標。她受盡了欺凌、屈辱、蔑視和嘲諷,但仍保持著獨立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獨立的人生信念。她和父親一樣,儘管在物質生活上是貧困的,但在感情生活上卻是富有的。他們的生命活力不是來自冷酷的現實,而是來自內心深處的良知。最後,西麗婭為維護自己獨立的人格而被生活摧殘,患病棲身在一間小浴室中,但心中依然懷著那份聖潔的愛,平靜地走向死亡。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是一種撼人心魄的崇高的悲劇美

西倫佩的其他作品還有長篇小說《一個人的道路》(1932)、《夏夜的人們》(1934)、《八月》(1941)、《人生的美和苦惱》(1945),短篇小說集《黑里圖和拉納爾》(1923)、《天使保護的人》(1923)、《地平線上》(1924)、《棚屋山》(1925)、《潮流深處》(1933)和《第十五》(1936)等。其中《夏夜的人們》亦為西倫佩的重要作品。書中描繪了典型的芬蘭自然風光,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千湖之國”的蔚藍湖泊,林木蔥鬱的巍巍群山,瞬息萬變的美麗陽光,同時也揭示了在這豐富多彩的背景下生活的各種人物的命運。

西倫佩的創作深深紮根於芬蘭大地。他諳熟民族的歷史,祖國的山川,家鄉的風俗,特別是貧苦農民的生活和心態。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他的家鄉,著重表現的是農民的生活,有著強烈的民族特色,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不少都成了命運的犧牲品。但儘管如此,西倫佩還是從中發掘出無盡的美感,使他的人物閃爍出感人的人性美的光輝。

西倫佩本人的一生也頗為坎坷,他有八個子女,由於家庭負擔過重,又不善理財,因而長期陷入窮困的境地。他還曾是個多病的酒精中毒者,也進過精神病院,晚年才過上較為平靜的生活。他於一九六四年六月三日在赫爾辛基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