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高大喬木,樹高30米,胸徑2.5米。樹皮灰褐包、粗糙、縱裂成鱗狀剝落。小枝無毛。葉長圓形或卵圓形,長5-12.5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圓,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細毛。
總狀花序,花暗黃色。翅狀莢果圓形,種子藏於翅莢中部,不易剝落,四周為圓圈狀翅,一側具一小尖喙,翅較其他紫檀樹種厚而硬,並含樹脂,果成熟前因風吹而相互磨擦呈現褐色傷痕,此為該樹種在果期特有的重要特徵。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產地生境
原產於印度和斯里蘭卡,在孟加拉國則趨於常綠,海拔高可達1100米,但在350-500米最為常見。中國海南、廣西及台灣有栽培。
分布區屬季風型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0-25℃,無霜凍,年降水量750-2400毫米,乾濕季節明顯。
喜光,不耐蔭。且耐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黏重板結和排水不良的立地生長不良外,較乾旱貧瘠的沙土和淺薄多石的荒坡地也能適應。
繁殖方法
採種
果期10-11月,果實由黃轉褐色即為成熟特徵,上樹或用高枝剪採集。種子約有1個月的後熟期。種子可乾藏6個月以上,活力不會降低,為不開裂翅狀莢果,千粒重508.7克。
種子處理
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莢果0.5小時,清水洗淨後,再將莢果用清水浸種24小時,晾乾後撒播於基質為1:1的森林土拌江沙的苗床上進行催芽,播後用沙土覆蓋,以不見莢果為宜。苗床上方搭建塑膠小拱棚,以保溫保濕。育苗期間注意控制苗床濕度。
播種
播種後10-15天發芽出土,發芽率24%。取生長均勻、健康、苗高約2厘米的小苗移栽到容器內,並澆透水。育苗方式與其他紫檀屬樹種相同,苗木生長快,與印度紫檀相近,營養杯苗2個月高可達40厘米。
對培育6個月的襄狀紫檀容器苗來說,容器規格對苗木的苗高、地徑以及主根長度的影響不顯著,但對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生物量有顯著的影響,隨著育苗容器規格的增大,苗木的生物量明顯增大。多重比較發現,用12厘米×16厘米容器規格培育的苗木的高生長表現最好,其次是用10厘米×14厘米容器,最小的為8厘米×12厘米的容器,但3個容器規格差異不顯著;地徑生長表現最好的是12厘米×16厘米容器,其次是10厘米×14厘米和8厘米×12厘米;用12厘米×16厘米容器培育的主根長度最長,其次是用10厘米×14厘米容器,最小的為8厘米×12厘米的容器。對苗木的生物量指標來說,用12厘米×16厘米容器的培育的苗木地上部分乾物質積累最多,達1.15克/株,其次是10厘米×14厘米容器,為1克/株,積累最少的是8厘米×12厘米容器,為0.84克/株,顯著低於12厘米×16厘米容器,且與其它兩種容器規格較之降低了13.04%-26.96%,地下部分乾物質積累及全株生物量最多的是12厘米×16厘米容器,其次是10厘米×14厘米容器,但二者問不存在顯著差異,最小的是8厘米×12厘米容器。12厘米×16厘米和10厘米×14厘米容器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但都顯著大於8厘米×12厘米容器,其地下部分和全株生物量與其它兩種容器較之分別降低了33.33%-37.31%和14.92%-34.03%。從容器規格對苗木的生長指標的影響來說,隨著容器規格增大,苗木的生長量不斷增加。因此,在培育容器苗的過程中,適當增大容器規格可以促進苗木的生長。
栽培技術
栽植:襄狀紫檀樹體高大,宜培育大材。但初植密度宜2米×3米或3米×3米,以抑制分枝培育良好乾形。可與其他短輪伐期樹種作行間混交,經留優去劣進行間伐後,最後密度為6米×6米。造林地除清山挖穴外,應施有機肥作基肥。
撫育:定植後2個月,除草鬆土1次,結合撫育追施尿素50克/株,以促進幼苗快速生長。除草鬆土撫育1年2次,連續3年。
更新:襄狀紫檀萌芽力雖強,但因其伐樁多樹膠易染病菌,間伐後不宜採用萌芽更新,應重新造林。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邊材灰黃色,稍軟,心材赤褐色,堅硬,有光澤,耐腐力強,氣乾密度0.8-0.82克/立方厘米。可供建築、家具、農業用具、車輛、木磚等用材。
其他:樹幹含紅色樹脂,可割取,在醫藥上用做收斂劑等。花為好蜜源。
綠化
襄狀紫檀是重要的紫檀屬樹種之一,生長迅速,為高大喬木。濕潤地區趨於常綠,可作環境綠化樹種或荒山造林。該樹種時旱性強,能固氮耐瘠海,能適應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段造林,同時又是優良的熱帶用材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