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漢漕渠

宋代興修的南水北調工程,俗稱“十萬溝”,又稱埡口。 由於地勢漸高,水雖到達,難通漕運,又趕上河水暴漲,石堰被沖,遂使此工程擱淺,當年開挖的運河遺址至今猶存。 雖未成功,但對現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地參考資料,現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方城段的走向與宋代開挖的運河走向一致。

位於縣城東南4公里處的城關鎮八里溝。宋代興修的南水北調工程,俗稱“十萬溝”,又稱埡口。據《宋史》記載,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正月,京西南路轉運使程能上疏,建議在今南陽新店鎮夏響鋪築堰,引白河水入石塘、沙河匯入蔡河,通京師汴梁,以通湘潭之漕。朝廷批准後,徵調唐、鄧、汝、穎、許、蔡、陳、鄭等地十餘萬丁夫和州兵,兩度開挖白河至沙河的運河,歷博望、羅渠、河柘,凡百餘里,達方城埡口。由於地勢漸高,水雖到達,難通漕運,又趕上河水暴漲,石堰被沖,遂使此工程擱淺,當年開挖的運河遺址至今猶存。雖未成功,但對現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地參考資料,現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方城段的走向與宋代開挖的運河走向一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