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點石斑魚

褐點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石斑魚屬的魚類。分布於紅海、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玻里尼西亞、北達琉球群島、南至澳大利亞、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澎湖列島等海域等,棲息深度1-60米,體長可達120厘米,屬於暖水性近岸及珊瑚礁魚類,生活在水質清澈的珊瑚礁、潟湖,肉食性,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養殖魚及觀賞魚,有雪卡魚毒的報告。

概況

命名者:(Forsskål, 1775)

其他中文名:棕點石斑魚

俗名:老虎斑、過魚

英文俗名:

Tiger grouper;

Blotch grouper;

Blotchy rockcod;

Black-tipped cod;

Blotchy grouper;

Brown-marbled grouper;

Flower cod;

Flowery cod;

Marble grouper;

Grouper

是否有毒魚類:是

經濟型魚類:是

最大體長:120公分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同種異名:

Eph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atus,

Epinephelus fuscuguttatus,

Epinephelus lutra,

Epinephelus summana,

Perca summana fuscoguttata,

Serranus fuscoguttatus,

Serranus horridus,

Serranus lutra,

Serranus taeniocheirus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2.9倍。

生態習性

棲息深度:水深1至150米

棲息環境:瀉湖及海灣內之獨立礁周圍水域,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核型研究

研究人員採用胸腔活體注射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取頭腎細胞,低滲處理,空氣乾燥法製片,對染色體進行G iem sa染色來研究褐點石斑魚的核型。試驗結果表明,禢點石斑魚的核型為2n=48,2 sm+46 t,NF=50;其核型特點符合典型的高位類群魚類核型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