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植物
多種棕櫚科經濟或觀賞植物(大王椰子、假檳榔等)、甘蔗 。
褐紋甘蔗象的寄主植物包括多種棕櫚科經濟或觀賞植物。華南農業大學曾玲等的調查資料顯示椰子(Cocos nucifera)、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華盛頓椰子(Washingtonia filifera)、檳榔(Areca catechu)、假檳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海棗(Phoenix sp.)、刺葵(Phoenix sp.)、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蒲葵(Livis)。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mm,寬5mm。身體赭紅色,具黑褐色和黃褐色縱文。觸角索節6節;棒不扁平,端部1/3密布細絨毛。前胸背板基部略呈圓形,背面略平,具1條明顯的黑色中央縱紋,該縱紋在基部1/2擴寬,中間具有一明顯的黃褐色縱紋。小盾片黑色,長舌狀。鞘翅赭紅色,行間2、3基部1/3、4、6近基部、2~6的端部1/3處以及行間8、9的端部1/2和10的基部1/2均具明顯黑褐色縱紋。臀板外露,具明顯深刻點,端部中間剛毛組成脊狀。足細長,附節4退化,隱藏於附節3中,附節3二葉狀,顯著寬於其他各節。幼蟲:體長15~20mm。無足,略呈紡綞形,腹部中央突出;頭部呈紅棕色,橢圓形,上顎紅棕色;前胸背板呈淡黃褐色;胴部為乳白色。蛹:長約13mm,寬6mm,體色呈土黃色略帶白色,具赭紅色瘤突;腿節末端外部有突刺,較體色略暗。
生活習性
在中國海南、福建或廣東每年發生2~3代,世代重疊。一年中成蟲出現較集中時期為5月和11月,雌成蟲產卵於寄主葉腋間或樹幹的傷口、樹皮的裂縫處,產卵。幼蟲孵出後隨即鑽入樹幹內,鑽食柔軟組織,樹幹纖維被咬斷且殘留在蟲道內,嚴重時可使樹幹成為空殼。當幼蟲鑽食生長點時,初期使心葉殘缺不全,最終使生長點腐爛,造成植株死亡。
種群分布
該蟲在我國主要分布海南、廣東、廣西、台灣、雲南、西藏的部分地區。
特徵及規律
褐紋甘蔗象在日本沖繩1年發生1代。成蟲壽命為208.0±44.9d,從羽化至第208d的成蟲存活率為78.6%,產卵期為179d,平均產卵量73.4±22.4粒。在25℃下,卵期為4.8±0.4d,幼蟲期為43.7±11.3d,蛹期9.2±0.9d;從卵至羽化需48~87d;在28℃下;卵期、幼蟲期、前蛹及蛹期分別為4.8±0.4d、29.4±8.9d、19.0±5.7d和9.2±0.9d。
控制方法
加強檢疫,防止害蟲傳入。從褐紋甘蔗象傳人日本和台灣的情況看,該蟲主要以引入椰子苗木和甘蔗傳帶,因此要對我國從海外引入的棕櫚科植物苗木和甘蔗進行嚴格檢疫,特別是對來自菲律賓、台灣和日本沖繩的相關材料。在華南各省區開展棕櫚科植物和甘蔗的疫情普查,引誘物可以使用發酵的甘蔗莖幹,置於塑膠盆內誘捕成蟲。如發現已傳入可採取化學防除技術予以根除。可選用多種有機磷類農藥,採取塗毒泥、注射、噴霧等施藥方法處理為害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