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年少時於益州野安寺從亡名禪師為沙彌,不耐清苦,佯為狂放,諸僧譏恥之,後還俗,在北周平定蜀地之後入長安。天和年中(566~571),造作讖緯,預言世事。武帝即位後,元嵩上書詆毀佛法,自此還俗,並與道士張賓進言廢毀寺院及僧尼,帝頗信重之,遂有毀法之舉。後不知所終。(北周武帝時代的排佛論者,也是北周武帝排佛運動的推動者之一。又仿效太玄經作《元包》一書十卷,另著有《齊三教論》七卷。
衛元嵩者,益州成都人。初出家為亡名法師弟子。明陰陽曆數,從其師之意,謂‘佯狂乃可以得聲名’,乃佯狂漫走,觸物摛詠。後以蜀土狹小,不足展懷。乃易俗服入關,交遊權貴。上書請廢佛法。並自還俗。著〈佛道二論〉,立主客,論大小。武帝尊禮而不敢臣之。封爵蜀郡公。嵩與道士張賓相結,煽惑武帝,遂致毀法。
嵩於天和二年(567)請省寺減僧,其言略謂‘國治不在浮圖。唐虞無佛圖而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啟運,遠慕唐虞之化,宜遺齊梁之末法。’佛以大慈為本,安樂含生。故嵩請造延平大寺,‘容貯四海萬姓,不偏立曲見迦藍,偏安二乘五部。’夫延平寺者,‘無間道俗,罔擇冤親。以城隍為寺塔。即周主是如來。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為聖眾。推令德作三綱。尊耆老為上座。選仁智充職事。求勇略作法師。行十善以伏未寧。示無貪以斷偷劫。是則六合無怨紂之聲。八荒有歌周之詠。飛沈安其巢穴。水陸任其長生。’嵩旨在擴充佛之慈心,惠及黎庶。不偏於僧徒,不立曲見迦藍。所上書中有十五條,俱本此意。其言特並重治道,請上追古代聖王。深合武帝之心。故其言得見用。(編按︰上文之‘延平大寺’或‘延平寺’,《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廣弘明集》卷七皆作‘平延大寺’或‘平延寺’)。
按《廣弘明集》〈滯惑解〉雲,時有讖記,忌於黑衣,謂沙門當次襲運為天子。武帝信之,遂行廢盪。所謂黑衣之讖,始於北齊。據《北齊書》〈上黨王渙傳〉雲︰‘初術士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行,不欲見沙門,為黑衣故也。是時文宣幸晉陽,以所忌問左右曰︰“何物最黑?”對曰︰“莫過漆。”帝以渙第七當之。乃征渙至地牢下,歲余見殺。’在北周此說,或亦甚流行。按《廣弘明集》雲︰‘張賓定霸,元嵩賦詩,重道疑佛,將行廢立。’按元嵩觸物摛詠,其所詠詩,當即讖記。而張賓亦盛言代謝之事。二人毀法,或嘗援用黑衣當興之讖。雖道宣《廣弘明集》與《僧傳》所記以及史書,頗相抵捂,其事不無可疑。但衛張二人均善術數,同以讖緯熒惑人君,以致大得信任,則亦毀法之議,所以實行之助因也。
《周書》
蜀郡衛元嵩者,亦好言將來之事,蓋江左寶志之流。天和中,著詩預論周、隋廢興及皇家受命,並有徵驗。性尤不信釋教,嘗上疏極論之。史失其事,故不為傳。
易學大師
衛元嵩“少不事生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在佛教流行的梁末(公元五五五年前後)出家為僧,為亡名法師弟子,曾住成都野安寺。衛元嵩身在佛門,但他又和道士張賓交朋友,研究道教的經書。北朝(北魏)統治階級崇奉道教(魏太武帝就曾酋道士寇謙之為“國師”)。公元五五七年,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國勢日盛。北周初期也很重視道教,衛元嵩就脫去袈裟,換上道袍。北周天和二年(五六七年)他“以黃老之微言”,向宇文邕獻策,受到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可是好景不長,北周建德三年,武帝因政治上的需要,“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斷然禁止佛道二教,勒令僧道還俗。衛元嵩於是失寵,晚年由成都來什邡定居。 衛元嵩的《元包經》,是他研究《易經》學的重要著作。《易經》產生於殷周之際,是一本用於占卜吉凶禍福的算卦書。它在唯心主義神學體系內,也包含了一些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因素。衛元蒿《元包經》闡述了《周易的》的義理。唐代李江說:”包之為書也,廣大含宏,三才悉備,言乎天道,有日月焉,有雷雨焉;言乎地道,有山澤焉,有水火焉;言乎之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國理家為政之尤者”。宋代政和元年,知漢州什邡縣事楊楫讀《元包經》後,驚嘆道:“包之為書,其學《易》之至者歟!辭簡義奧,殆未可以象數盡也”,並為之作序。此書不僅筮占吉凶,且“帝王之道,昭然著見”。這部《元包經》歷經唐、宋、明、清幾個封建王朝都有刻本流行,甚至被秘閣收藏。而衛元嵩蓍的《三易同論》、《易論》、《齊三教論》以及《千言詩》等,則均已亡失無遺了。
《元包經》共分五卷。因它“文字奇詭,音義譎怪”,一些人看不懂,唐代蘇源明為之修傳,“解紛以釋之,索隱以明之”。唐代李江又給《元包經傳》作注,以便利學者。
衛元嵩在北周靜帝時死於什邡後,墓葬在縣衙東側(今人民政府旁)。解放前,墓前一碑,正中刻“惠應希微真人之墓”,右刊“南宋理宗端平三年縣令吳中孚立”,左刊“民國十五年駐軍旅長鍾光輔修葺”。據民中國十八年《重修什邡縣誌》說:希微真人之號是唐代賜與的。現墓葬尚在,墓碑已亡。縣令楊楫說他在北宋微宋大觀四年(一一一O年)到什邡作官時,曾恭謁過衛先生祠:“顧瞻廟貌,覽古石刻”。《夷堅丙志》一書還記有:“什邡風俗,每以正月五日作衛真人生日,道眾皆會”。該祠建於何地,毀於何時,均無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