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與《薛剛反唐》中的薛剛相比,他們頗有幾分相似,都反過大唐。
薛嵩墓(第一批山西省保護文物單位) 時代:唐朝
地址:夏縣水頭鎮大張村北300米。
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東萬泉(今萬榮縣)人。薛仁貴之孫,曾平安祿山之亂,任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昭義軍節度使,封高平郡王。
該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過洞、壁龕、墓道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長91米。墓前有唐大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現存石羊兩尊。甬道內保存有約20平方米的壁畫。
【薛仁貴譜系】(參見《新唐書.薛仁貴傳》)
薛仁貴:薛訥(字慎言),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楚玉:長子 薛嵩,次子薛崿。
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
薛平之子:薛從(字順之)。
舊唐書《薛嵩傳》
薛嵩,絳州萬泉人。祖仁貴,高宗朝名將,封平陽郡公。父楚玉,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嵩少以門廕,落拓不事家產,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質逆徒。廣德元年,東都平,時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遣僕固懷恩東收河朔。嵩為賊守相州,聞賊朝義兵潰,王師至,嵩惶惑迎拜於懷恩馬前,懷恩釋之,令守舊職。時懷恩二心已萌。懷恩平河朔鏇,乃奏嵩及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分理河北道;詔遂以嵩為相州刺史,充相、衛、洺、邢等州節度觀察使,承嗣鎮魏州,忠志鎮恆州,懷仙鎮幽州,各據數州之地。時多事之後,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職,數年間,管內粗理,累遷檢校右僕射。大曆八年正月卒。詔遣弟崿知留後,累加崿太子少師。大曆十年正月丁酉,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盜所將兵逐崿,舉眾歸田承嗣以叛。崿奔於洺州,上表乞入朝,許之。至京,素服於銀台門待罪,詔釋之。
新唐書《薛嵩傳》
嵩生燕、薊間,氣豪邁,不肯事產利,以膂力騎射自將。豫安祿山亂,晚為史朝義守相州。僕固懷恩破朝義,長驅河朔,嵩震懼,迎拜軍門,懷恩釋之,奏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方大亂後,人亦厭禍,嵩謹奉職,頗有治名。大曆初,封高平郡王,實封二百戶,號其軍為昭義。遷檢校尚書右僕射,更封平陽。七年卒,贈太保。
詔其弟曨知留後事,累加檢校太子少師。十年,為其將裴志清所逐,以兵歸田承嗣。曨奔洺州。請入朝,降服待罪銀台門,赦之。乃分其地,以蒿族子擇為相州刺史,雄衛州刺史,堅洺州刺史。承嗣誘雄亂,不從,遣客刺殺之。
初,嵩好蹴踘,隱士劉鋼勸止曰:“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晷刻歡?”嵩悅,圖其形坐右。
嵩子平
字坦途,年十二,為磁州刺史。父喪,軍吏以故事脅知留務,偽許之,已而讓曨,夕以喪歸。累授右衛將軍,宿衛三十年。宰相杜黃掌擢為汝州刺史,治有風績。王師討蔡,繇左龍武大將軍授鄭滑節度使,數戰有功。始,河溢瓠子,東泛滑,距城才二里所。平按求故道出黎陽西南,因命其佐裴弘泰往請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弘正許之。乃籍民田所當者易以它地,疏道二十里,以釃水悍,還壖田七百頃於河南,自是滑人無患。入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未幾,復帥鄭滑。李師道平,詔分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徙平為節度使。王庭湊圍牛元翼,棣州危,詔平出援。平遣將李叔佐率兵二千往,刺史王稷饋餉陋狹,眾潰而歸,推突將馬士端為帥,劫屯士萬人,薄州堞。城中兵寡,平悉公帑家貲募銳卒二千迎戰 ,以奇兵掩賊輜重,賊狼顧,遂大敗,降,餘黨平。引謀亂者二千人斬堂皇下,脅從皆縱還田裡,威震一方。詔遷檢校尚書右僕射,封魏國公。在鎮六年,兵鎧完礪,徭賦均一。寶曆初,入朝,民鄣路願留,數日得出。拜檢校司空、河中降隰節度使,復得隸晉、慈二州,益兵三千。進檢校司徒,更封韓召拜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贈太傅。
平子從
字順之,以蔭授左清道率府兵曹參軍,累遷汾州刺史,堤文谷、濾河二水,引溉公私田,汾人利之。徙濮州,儲粟二萬斛以備凶災。於是山東大水,詔右司郎中趙傑為賑恤使,傑表其才,擢將作監。終左領軍衛上將軍。贈工部尚書。
在有關薛仁貴一族的民間文學中,除了《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外,還有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薛剛反唐》。小說講述的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剛因滿門遇害,遂起兵反唐,輔佐廬陵王李顯,討伐武則天的故事。這雖然是小說之言,但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的孫子確實曾叛亂,反抗李唐王朝,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參與叛亂的薛氏後人又有著怎么樣的人生結局呢?
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這位造反的孫子名叫薛嵩,他的父親是薛仁貴的第五子薛楚玉。薛楚玉曾擔任范陽、平盧節度使,後因其兄薛訥被朝中保守派排擠,薛楚玉也被人告發瀆職,因而被免官。薛楚玉離職後,張守珪接任范陽、平盧節度使,張守珪後來收養了一個養子,名為安祿山。
再說薛嵩,他出身將門,自幼隨父生活在燕、薊之間,氣度豪邁,嫉惡如仇,他憑藉門蔭為官,不肯從事生產,史書記載他“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此時李唐王朝的皇帝唐玄宗也走向暮年,整日與楊貴妃廝混,朝政被楊國忠掌控,薛嵩本來就不善於逢迎,自然升遷無路,此時他看到了一個“機會”。
薛仁貴的孫子為何反唐?
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因家族被排擠,自身被壓抑,早就對李唐王朝深為不滿的薛嵩參與其中。由於薛嵩作戰勇敢,後來被安史叛軍提拔為相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但情況急轉直下,安史叛軍屢屢失利,史朝義被唐軍擊潰。李唐王朝派遣僕固懷恩率軍收復河朔地區。薛嵩聞訊大驚失色,為了保全家族,薛嵩選擇向李唐王朝投降。
而僕固懷恩心懷二意,平定河朔後,他上奏朝廷要求封賞歸降的安史叛將,朝廷遂下詔封薛嵩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薛嵩從安史叛將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地方節度使。薛嵩雖然不讀書,但感念朝廷恩義,奉職謹慎,頗有治名。大曆初年,朝廷加封薛嵩為高平郡王、檢校尚書右僕射等職,薛嵩的官爵遠遠超過了他的父祖。
772年,薛嵩病死任上,後歸葬山西運城,時至今日薛嵩墓仍存。薛嵩死後,其子薛平歷任平盧軍節度使、河中節度使,出將入相,深受百姓愛戴,也為李唐王朝對抗地方藩鎮立下赫赫功勳,年屆八十時病死。薛平之子薛從,也官任右領軍衛上將軍,統領李唐王朝的禁軍。
總體而言薛氏一族並未因參加安史之亂而遭到滅門,反而隆興一時。這是薛氏一族的榮耀與榮幸,但卻是李唐王朝的悲劇。由於對安史叛將的姑息,唐朝地方形成諸多藩鎮,成為唐朝末年尾大不掉的問題。藩鎮經過幾輪洗牌,最終在唐末農民戰爭中,新興的藩鎮朱溫滅掉唐朝,建立後梁,歷史進入大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