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閱讀:關於歐洲的筆記

行走·閱讀:關於歐洲的筆記

《行走·閱讀:關於歐洲的筆記》是2013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功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行走·閱讀:關於歐洲的筆記》作者(顧功堯)自2006年至2007年留學德國期間,在歐洲自助旅行,足跡遍及31個國家。在旅途中和歸來後的幾年時間中,不斷整理旅行筆記。同時利用清華圖書館的藏書,廣泛閱讀與歐洲相關的書籍,與自身的旅行體驗相互印證,又撰寫了一系列的讀書筆記。《行走·閱讀:關於歐洲的筆記》就是從這些旅行筆記和讀書筆記中篩選彙編而成的。

作者簡介

顧功堯,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先後於2005年和2011年獲得車輛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和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6—2007年,入選清華大學一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碩士聯合培養項目,公派赴德留學,並獲得亞琛工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12年9月至今,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固體力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圖書目錄

為優秀學生的成長創造最佳環境
自序
一、前赴南德
國王湖山水掠影
音樂之鄉——薩爾斯堡
信步所至——奧格斯堡
巴伐利亞“腐敗”行
二、捷克行蹤
震撼——人骨教堂
布拉格——建築的盛宴
三、荷蘭環遊
夜渡阿姆斯特丹
無聲的旋轉——小孩堤壩
泛舟天堂——羊角村
四、國家印象
重溫義大利
相約法蘭西
獨行在深秋的瑞士
五、城市散記
海德堡——心遺失的地方
寂靜——一個人的哥本哈根
昨天、今天——萊比錫
漂蕩——威尼斯印象
繁華與蕭索——從克拉科夫到奧斯維辛
伊比利亞的新年(上)——馬德里
伊比利亞的新年(下)——里斯本
從三國交界到三國交界——亞琛與林道
再別巴黎
屋檐下的博洛尼亞
古堡斜陽(上)——西庸
古堡斜陽(下)——喬治堡
“牛津博士後”的一天
訪友瑞典
驚艷斯京(上)
驚艷斯京(下)
維京“船”說
六、留德雜記
漢諾瓦看球記
Kullen——生活即風景(一)
Kullen——生活即風景(二)
Biertrinken ist wichtig
晴雪憶江南(上)
晴雪憶江南(中)
晴雪憶江南(下)
食為天(一)——荒誕的夢
食為天(二)——切片麵包自來水
食為天(三)——愛生活、愛火鍋
食為天(四)——死嗑雞翅種種
食為天(五)——好吃不過餃子(上)
食為天(六)——好吃不過餃子(下)
七、冬行希臘
眾神的追尋——從雅典到德爾斐
另一種詩意——愛琴海
八、歐洲玲瓏小國巡禮
痛並快樂著——疾行盧森堡
聖馬利諾(上)
聖馬利諾(下)
摩納哥(上)
摩納哥(下)
九、前南行記
前南行記(一)——巧遇波赫
前南行記(二)——薩格勒布(上)
前南行記(三)——薩格勒布(下)
前南行記(四)——十六湖
前南行記(五)——Bled湖(上)
前南行記(六)——Bled湖(中)
前南行記(七)——Bled湖(下)
十、南德周末
南德周末(一)——霍亨索倫城堡(上)
南德周末(二)一一霍亨索倫城堡(下)
南德周末(三)——紐倫堡(上)
南德周末(四)——紐倫堡(下)
南德周末(五)——拜羅伊特
南德周末(六)——班貝格
南德周末(七)——維爾茨堡(上)
南德周末(八)——維爾茨堡(下)
南德周末(九)——又聞《菊花台》
南德周末(十)——布雷根茨(上)
南德周末(十一)——布雷根茨(下)
南德周末(十二)——另類的“百水”建築(上)
南德周末(十三)——另類的“百水”建築(下)
十一、晴雨羅亞爾
晴雨羅亞爾(上)
晴雨羅亞爾(中)
晴雨羅亞爾(下)
十二、伊斯坦堡
亦詩亦歌,回首千年——伊斯坦堡(上)
Cb you want a Turkish girl?
——伊斯坦堡(中)
止步黑海——伊斯坦堡(下)
十三、英倫悼念
英倫悼念(上)——馬克思
英倫悼念(中)——黛安娜
英倫悼念(下)——翁美玲
十四、普羅旺斯的記憶
普羅旺斯的記憶(一)——引子
普羅旺斯的記憶(二)——馬賽(上)
普羅旺斯的記憶(三)——馬賽(下)
普羅旺斯的記憶(四)——阿爾勒(上)
普羅旺斯的記憶(五)——阿爾勒(中)
普羅旺斯的記憶(六)——阿爾勒(下)
普羅旺斯的記憶(七)——加爾橋(上)
普羅旺斯的記憶(八)——加爾橋(下)
普羅旺斯的記憶(九)——阿維尼翁
普羅旺斯的記憶(十)——尼姆(上)
普羅旺斯的記憶(十一)——尼姆(下)
普羅旺斯的記憶(十二)——薰衣草過後的秋天
……
十五、沿著多瑙河的足跡
十六、英格蘭印象
十七、冰島散記
十八、想起蘇格蘭
十九、閱讀歐洲拾遺
致謝

序言

從現在起回溯,距離我上一次、實際上也是第一次飛抵歐洲大陸,已經六年有餘了。那是一次公派交換學習的機會,持續了一年半的時間。那時我不過二十出頭,對歐洲的了解少得可憐,出發前也並未規劃要如何旅行,只是期盼著順利完成學業。摸索著上路、試探著前行,將旅行當作一种放松甚至解脫。未曾想,那一年半的行走,由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每一天,不是在旅行,就是在籌劃、準備旅行。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熱情,大概除了源自所謂學習和探索未知的欲望,更多的正是因為被那種身心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所誘惑。自然,我也應當慶幸遊學之地,湊巧是在歷史和文化積澱深厚的歐洲,提供了足夠的深邃和遼闊,任由遠方來客走馬觀花,或是細細品讀。
在歐洲時,起初是七八好友相約同行,漸漸地減少為三四人的小團體,及至最後,終於變成孤家寡人、獨自遊走;出門在外的時間和地點,也由寥寥數日盤桓於同一城市,逐步延長為長達月余的歐陸環遊。孤身一人,便有許多的時間可以和內心對話,也自然會想著落筆於紙面。草草幾行,無非觸景生情,抑或睹物思人,沒有什麼流水賬式的連篇累牘,然而也沒有什麼文筆可言。當初,也只是將它們逐一地張貼在自己的網路空間中,供好友消遣,也算作給自己留念。因此,我寧願將這一篇篇簡短的文字稱作筆記,而非遊記或是攻略。
在父親和一些朋友的鼓勵之下,我終於在時隔多年後,決心把大部分的筆記拼湊起來,結集成冊,於是也越發自覺其中的零散和缺憾了。譬如,旅途中的時間總是零碎、節奏也偏緊湊,某些瞬間的心情沒有來得及書寫下來,便不會去刻意重溫了。又或者曾經規劃了要針對某些城市、某些景色留些感想,也終究限於時間和懶惰,擱置了起來。這樣算下來,這裡所集結的筆記,大約僅涵蓋了那十八個月中一半的經歷和行程。
即便如此,我在整理這些筆記時,還是希望顯得有秩序一些,因而把它們按主題分為若干系列。有些系列在當初落筆時就已定好統一的名稱和順序,有些則是此次整理中重新歸類。應該還有更好的分組編排方式,但畢竟從幾千年來的歷史和文化來看,歐陸各地便是互相牽連交錯的,我也不再強迫自己有限的學識來做改進了。只是其中的部分文字甚至所述及的史實,經過了三五年回頭再看,難免謬誤。但出於敝帚自珍的目的:姑且一併保留於此。也正是為了說明自己感知和認識的逐步深入,在編排各篇文字於此的前後順序時,也儘量遵循了先後寫作的時間順序。
當初在旅途上越是行走,便越是發覺自己的淺薄與茫然。無論是有關歐洲的歷史文化,還是對中華文化本身的理解,都不足以支撐自己對風景、對掌故、對現實的解讀。因此,2007年秋天返回清華園之後,我將相當的業餘時間投入了有關於此的‘‘補課’’中。倚仗著清華圖書館的收藏,四五年來借閱的相關圖書也快有百餘本了。自.知之明我總還是有的,借閱的書籍可能其學術價值不入專業研究者的法眼,再草草寫點讀後感便更是膚淺。就算是自己學習歷程的映照吧。這個集子的最後一個部分,摘選了一些這樣的讀後感,作為收尾,稱作《閱讀歐洲拾遺》。事實上,這部分之前的一些旅行筆記,也同樣是在回到清華後重新整理的,因此早已摻雜進了一些閱讀的感觸。
今天一篇篇重新翻來,我漸漸醒悟,這些首先寫給自己的筆記,其實還有一個沉默的讀者,那便是曾經記錄了我行蹤的歐洲。每一串當時的腳印、每一行事後的閱讀,都是我將自己的心情付於那片大陸的體現,也是我逐漸揭開那片大陸層層面紗的過程。不知不覺的,那段身在歐洲的歲月成了一段非比尋常的經歷,它真實地影響了我回國後的行事習慣,甚至脾氣秉性。因此在離開歐洲的日子,我時時都會惦記或者揣測,何時才能故地重遊。
許是冥冥中真有天意,正當我於2011年年底結束了博士論文答辯,開始整理這部筆記之時,我竟陰差陽錯地獲得了前往巴黎繼續深造的機會,並得以再次置身於歐羅巴的懷抱。而今落筆這篇自序之時,我已是安坐於巴黎郊外的一座山谷之中了。
雖然不知道前面有怎樣的故事在等待著我,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眼前這部集子的內容和意義——行走與閱讀的人生,都將在未來得以延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