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與發展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產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產生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是系統地研究企業生產過程和行政組織管理。前者以泰羅為代表,著重研究車間生產,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問題;後者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著重探討大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級別組織體系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弊端。行為科學作為一種管理理論,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實驗,而真正發展卻在20世紀50年代。行為科學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人際關係學說(或人群關係學說)為主要內容,從20世紀30年代梅奧的霍桑試驗開始,到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行為科學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召開的各大學科學家參加的會議上,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是為行為科學研究時期。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奧的霍桑實驗,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動機和行為並不僅僅為金錢收入等物質利益所驅使,他們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有社會性的需要。梅奧因之建立了人際關係理論,行為科學的前提也稱為人際關係學。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跨學科會議上,首先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把這門綜合性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的產生年代大致與泰羅等人的科學管理相同,但正式形成以至被命名則是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的一次由哲學家、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參加的會議上。這個學說的發展初期被稱為“人際關係”學說,後期才被稱作“行為科學”。
對於行為科學,國外國內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國外有人認為它只不過是一種科學的虛構,還不是科學的真實。在理論上是混亂的,概念上也是不統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國內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行為科學是一門現代科學,任何國家和階級都可以研究它、套用它;第二種認為行為科學是調和階級矛盾的產物,是為維持資本主義秩序服務的,必須徹底否定;第三種認為,人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把人的行為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設也是允許的,行為科學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應當根據我國國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現代論點
現行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
1、人性假設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發點。其中各個時期、管理者對管理對象的認識可以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工具人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複雜人假設;決策人假設。
2、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從與要層次理論、行為改造理論、過程分析理論三個方面進行的。
3、群體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支柱,掌握群體心理是研究群體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4、領導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領導者的素質、領導行為、領導本體類型、領導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理論
影響較大的行為科學理論有:
1、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論
2、佛隆的期望值理論
3、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4、布萊克-莫頓的管理風格理論
特點
1、把人的因素作為管理的首要因素,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重視職工多種需要的滿足。
2、綜合利用多學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人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及改進行為的辦法。
3、重視組織的整體性和整體發展,把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
4、重視組織內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饋,用溝通代替指揮監督,注重參與式管理和職工的自我管理。
5、重視內部管理,忽視市場需求、社會狀況、科技發展、經濟變化、工會組織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6、強調人的感情和社會因素,忽視正式組織的職能及理性和經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區別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與系統管理理論的比較,二者的比較及其主要缺陷和解決:
將兩種理論比較而言,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在於人,它關注人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工作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參與者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以期總體上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彆強調對領導者的行為的研究。管理行為是人的行為,因此可以說,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是從管理的主體角度進行的。套用到教育管理上,管理者更加重視對教職員工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事業心、成就感,改善教師的人際關係,增強組織凝聚力和群體意識。
而系統管理理論將學校系統看成是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這個機構與社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習俗等因素都能對學校的基本秩序、正常運行產生影響。同時學校本身也是一個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影響教育質量和秩序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和聯繫,研究各種不同組合方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因此從這種角度來講,系統管理理論是將學校作為管理客體來研究的。同樣,系統管理理論也重視“經理”(即領導者)的特殊地位,不論是巴納德的理論還是卡斯特的權變理論,或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都充分強調了“經理”及其決定對管理過程的重要性。
兩種理論從不同的側面對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但都是從單方面進行的討論,我認為,管理行為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概念,而不是單向的線性行為。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學”一樣(“接受美學”認為一個作品只有被讀者閱讀以後才真正具有價值),管理行為只有引起了對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國也有句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學校系統中,管理者或是教師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學生,因此,僅僅強調管理者的積極性而忽略了學生的能動性的觀點是片面的,這二者應該兼顧。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在決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的問題時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視群體心理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群體心理是任何管理行為最直接也最真實的反映。
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對某群體存在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關係、共同利益和群體活動等方面的共同反映。影響群體心理的因素重要有兩方面:不穩定的成分,如情緒、氣憤、輿論等;另一個是相對穩定的成分如習慣、風氣、傳統等。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包括:群體目標、群體結構、群體規範、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群體凝聚力六個方面,群體心理對其行為的支配作用集中體現在群體動力上。群體動力是一個群體維持和發展的心理現象的功能。具體落實到高校管理上,一所高校只有正確引導群體心理,發揮群體動力,才能充分激發群體士氣,增強群體凝聚力,減少群體內部衝突,加強與管理者配合力度與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影響
對管理思想的影響
1、突出人的因素和對人的研究。
行為科學反映了人類社會發 展的進步要求。行為科學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力資源為首要資源,高度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義的態度對待工人,通過改善勞動條 件,提高勞動者工作生活的質量,培訓勞動者的生產技能,調動人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勞動效率。這些思想有利於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
2、吸收和借鑑相關學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學科體系。
行為科學積極吸收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科學知識,套用社會調查、觀察測驗、典型試驗、案例研究等科學方法對人的行為,特別是職工在生產中的行為 進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學說和方法,並在企業中實際套用,收到了相當的效果。許多管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從行為的特點、行為的環境、 行為的過程以及行為的原因等多種的角度開展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使行為科學成為現代西方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組織的作用。
這種非正式組織對工人起著兩種作用:保護工人免受內部成員疏忽所造成的損失,如生產過多以致提高生產定額,或生產過少引起管理當局的不滿,並加重同伴的負擔;保護工人免受非正式組織以外的管理人員干涉所形成的損失,如降低工資率或提高生產定額。梅奧等人認為,不管承認與否,非正式組織都是存在的。它與正式組織相互依存,而且會通過影響工人的工作態度來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目標的達成,因此管理人員應該正視這種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組織為正式組織的活動和目標服務。
4、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為科學理論是管理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行為科學理論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號召人們掌 握一種綜合的管理技能。這些技能對於處理人群問題至關重要。這些技能包括:
(1)理解人類行為的診斷技能。
(2)對工人進行諮詢、激勵、引導和信息交流的 人際關係技能。梅奧等人創立的人際關係學說為行為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提出的社會人、非正式組織等概念已為大多數行為科學家所接受。他們的成果使得管理者在對待下屬問題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管理思想的發展作了巨大的貢獻。
當然,要處理好霍桑工廠所發現的問題,只有人際關係方面的技能是不夠的。行為科學的有些術語、概念還不夠確切和一致,還沒有形成一個大家公認的嚴密的科學體系。他 們過於強調了人的作用,很可能忽視了經濟技術等方面的考慮。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純依靠梅奧等人在早期提出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已不能適應管理 實踐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可見,行為科學理論對管理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存在其不足的部分。正是這些不足,為引導管理思想的發展提出了新 的課題。
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1、強調企業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2、主張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管理。
3、重視社會環境,人們的相互關係對勞動效率的影響。
4、認為行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動上的表現,管理的作用就在於使人們因措施的刺激而產生一種行為動機。要從人的行為本性激發出動力。
作用
行為科學理論的成功改變了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行為科學把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改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由原來對“規章制度”的研究發展到對人的行為的研究,由原來的專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