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衛星:人造衛星

《行星的衛星:人造衛星》內容簡介:人造衛星是目前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太空飛行器。《行星的衛星:人造衛星》主要向讀者介紹了人造衛星的發展歷程,以及其工作原理、結構等方面的知識。還介紹了空間技術——遙感導航的原理、結構等。

內容簡介

《行星的衛星:人造衛星》滿足了廣大讀者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注重探究性,讓讀者帶著問題去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從而真正讓閱讀融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當中,讓人們通過閱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太空探索——人造衛星概述
第一節 話說人造衛星
第二節 人造衛星的基本構造
1.機械結構系統
2.姿態控制系統
3.熱傳控制系統
4.遙控遙傳系統
5.通信系統
6.電力系統
7.推進系統
第二章 “星”潮澎湃——人造衛星大揭密
第一節 科學衛星
第二節 技術衛星
第三節 通信衛星
1.通信衛星簡介
2.通信衛星的分類
3.通信衛星轉播電視
第四節 軍事衛星
第五節 氣象衛星
第六節 資源衛星
第七節 天文衛星
第八節 首次發現黑洞的衛星——“Astro E2”
第九節 微納衛星
第三章 人造衛星知識大觀園
第一節 單程票與返程票——人造衛星的發射與回收
1.人造衛星的發射
2.人造衛星的運行
3.路在何方——人造衛星的軌道
4.人造衛星的返回
第二節 夢想起點——衛星發射中心
1.甘迺迪航天中心
2.西部航天和飛彈試驗中心
3.范登堡空軍基地航天發射場
4.拜科努爾航天控制中心
5.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基地
6.種子島航天中心
7.鹿兒島航天中心
8.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
9.庫魯發射場
第三節 有序運行——太空“交通規則”
第四節信息蒐集——人造衛星的黑匣子
第五節殊路同歸——人造衛星的“葬禮”
1.影響人造衛星的因素
2.人造衛星的壽命
第四章 遙感導航——神奇的空間技術
第一節 遙感簡介
第二節 遙感衛星圖片
第三節 遙感衛星的工作
1.升空進入軌道
2.接收命令
3.各就各位
4.排列好照相機
5.核對燈光
6.拍照
7.圖片下載
第四節 衛星導航的優點
第五節 衛星導航——不可不知的GPS
1.GPS衛星導航原理
2.全球定位系統的構成
3.GPS套用
4.GPS選購小指南
第五章 中國之“星”——中國航天史話
第一節 “東方紅”——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發射背景
2.“東方紅一號”的構成與使命
3.成功發射
4.中國航天發展的黃金時代
第二節 夢想開啟的地方——中國四大衛星發射中心
1.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3.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4.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第三節 “嫦娥一號”——鎖定“廣寒宮”
延伸閱讀:天地之間——空間技術的套用

序言

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回眸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與科技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連。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類文明發生了徹底改變。我們不得不讚嘆科技,它猶如魔法師手中的魔杖,使人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將人類從頭到腳都武裝起來。望遠鏡的發明讓人類視覺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話故事中的虛擬人物;電話是人類聽覺的“順風耳”,它讓即使遠隔重洋的親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樣述說家長里短;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是人類腳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萬里不再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計算機是人腦的延伸,當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時候,人的創造力被無限放大;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入發展更是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發展不但在物質上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在人類的意識形態上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形成新的、更加科學的世界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推翻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這僅僅是人類世界觀的一個變化,諸如此類的認識變化實在太多了。
今天我們在全社會倡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科學的世界觀、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及團隊精神的價值觀。科學的世界觀是最為基本的出發點。如果沒有正確的科學思想來指導行為,就難免會走彎路,所以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最根本的環節。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的價值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說的科普是指採用讀者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動科學技術的套用。這對於廣大讀者來說,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學知識,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來說,在全社會開展科普知識教育是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雖然曾經在科技上長時間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於長期的封建思想統治,廣大民眾的科學意識比較單薄。所以在我國民眾中開展廣泛的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科普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譬如建科技館、自然博物館,舉辦各種科技講座等,但是相對來說,圖書出版無疑是所有科普活動中最為重要和易於實施的途徑。有關科普教育和科普讀物出版發行工作,多年來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和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的廣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科普事業進入法制化的軌道。為持續開展民眾性、社會性科普活動,中國科協決定從2005年起,將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為全國科普日。2003年以來,為支持老少邊窮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2009年2月,中國科協等單位五年內在全國城鄉建千所科普圖書室的活動舉行了啟動儀式。2003年以來,由民政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已經援建城鄉社區圖書室16.2萬個,援建圖書5600萬冊,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為科普圖書,約3.5億城鄉居民從中受益,對廣大社區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廣大社區居民的科技素質。
為了幫助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系統、全面、準確、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用科學發展觀引領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中國社會出版社按照國家確定的學生科普知識標準,編輯出版了《探究式科普叢書》。
該套叢書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科普系列讀物,共100本,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物理科學、現代科技4個系列。與其他科普類圖書相比,該套叢書最大的特點是其全面性,幾乎囊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通過閱讀這套叢書,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這套叢書的叢書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叢書”從題目上就滿足了廣大讀者對科學技術_的興趣,注重探究性,讓讀者帶著問題去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從而真正讓閱讀融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當中,讓人們通過閱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我相信這套科普圖書的出版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廣大讀者對科普知識的全面需求,為讀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打下一定的基礎。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