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行唐口頭鎮歌謠
編號: 5—1—5
名錄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石家莊行唐縣
名錄簡介
行唐縣口頭鎮坐落在行唐縣北部丘陵山區與平原交界處,三面環山,郜河穿山擦村而過,這個古老的集鎮是行唐縣北部丘陵山區的經濟、文化和貿易中心,也是行唐、靈壽、阜平、曲陽四縣相互交往的重鎮。這裡山川壯麗,客商南來北往,經濟、文化繁榮。工農學商兵、三教九流,應有盡有,這一切都成為了口頭歌謠創作和流傳的源泉,並具有獨特的藝術蘊涵。
行唐口頭鎮歌謠歷史悠久,早在遠古部落時代的唐陶氏時期,歌謠就開始在這片大地上產生、流傳,並隨著歷史的發展,博採廣納、兼收並蓄,形成了當今的形態。行唐口頭鎮歌謠,反映了北方歌謠的特點,就形式上說民謠較多,民歌也多為北方流行的小調,這同南方與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即興歌謠、男女對歌頗有所不同。從內容上說,抗日歌謠很多,小調則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包括勞動歌、歷史傳說歌、時政歌、情歌、儀式歌、兒歌等,這些歌謠是千年的文化沉積。舊時代的民間小調,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很廣闊,其主要內容是表述勞動人民的悲苦生活與美好憧憬,自然界和社會歷史的種種知識與生活的經驗等,作品中交融閃爍著樸質的生活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樂觀主義精神。
1987年在這裡發現了大至72歲,小至19歲的男女歌手210名,蒐集到的歌謠多達2150首,其中71歲的常保柱老人(已故)就唱了216首歌謠,武莊村的李現文唱了156首歌謠,引起省市、縣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省市、縣民間文學專家歌謠抄本進行了精心審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省三套集成編委會領導李盤文、宋孟寅、鄭一民、葉蓬,地委副書記李國華,地區集成辦負責人袁學駿等親臨指導,並熱情的提了詞,寫了序,同年出版了《口頭鎮歌謠集》。
行唐口頭鎮的歌謠多以“打地攤”的形式出現,一般在村里和廟會、集市上進行娛樂性表演。過去,行唐人只要興致所至,隨時都會吟唱上幾句歌謠,這些歌謠儼然已經融入到他們的血液中,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在抗日戰爭時期,黨組織更把歌謠這一形式作為重要宣傳武器,在對敵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近年來由於受社會發展、時代需求的影響,導致青少年對傳統文學的興趣不高。現在又隨著一大部分傳承人的離去,行唐口頭鎮歌謠已面臨嚴峻的傳承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