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細菌性疫病

蠶豆細菌性疫病

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分布為害

主要在中國南方發生,長江流域雨後常見。發病率為10%N20%,個別田塊達到30%。引起全株死亡,發病率幾乎等於損失率。

發病症狀

蠶豆細菌性疫病為害葉片症狀圖片蠶豆細菌性疫病為害葉片症狀圖片
主要為害葉片、莖尖和莖稈,嚴重時也可為害豆莢。葉片感病開始邊緣變成褐色,逐漸發展成不規則黑色至暗褐色壞死斑,後整葉變成黑色枯死。莖頂端生黑色短條斑或小斑塊,稍凹陷;逐漸向下蔓延,變黑萎蔫。葉柄、莖部染病,向下或向上擴展延伸,出現長條形黑褐色病斑,溫度較高的晴天病部變黑且發亮,花受害變黑枯死。高溫高濕條件下,葉片及莖部病斑迅速擴大變黑腐爛。豆莢受害初期其內部組織呈水漬狀壞死,逐漸變黑腐爛,後期豆莢外表皮也壞死變黑。豆粒受害表面形成黃褐至紅褐色斑點,中間色較深。

發病根源

Pseudomonasyringaepv.syringae稱假單胞菌,屬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細菌。菌體桿狀,單生或雙生,極生l~4根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生長適溫35℃,最高38℃,最低40℃,52~53℃經10分鐘致死。

發生規律

病原細菌主要通過種子傳播,從氣孔或傷口侵入,經幾天潛育即可發病。病害的發生和流行與蠶豆生育期以及生長季節中的雨日和雨量、土壤濕度、土壤肥力有密切關係。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大。雨日長,利於發病。低溫多濕,植株受凍,加重發病。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粗放的田塊,發病重。土壤肥力差的田塊,易發病。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各蠶豆種植區可根據當地的情況選用。建立無病留種田,防止種子帶菌傳播。建好排灌系統,高壟栽培,雨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及時拔除中心病株,減少再侵染。藥劑防治:對發病重的田塊施硫酸鉀10~15kg/畝;初花期、初莢期各噴施1次,尤其是在大暴雨過後及時噴藥保護。可用藥劑有: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47%加瑞農(春雷黴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5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等藥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