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蟬
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透明的翅收斂②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③?那只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④,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十七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喔!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注釋
①選自《承教小記》(華漢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增訂第22版)。小思,本名盧瑋鑾,香港作家。
②收斂(liǎn):收攏,合攏
③聒聒:持續嘈雜,使人厭煩。
④它等了17年:不同種類的蟬的生命周期不同,絕大多數是一年生的,也有二年到四年的,最長的是十七年。
⑤寬恕(shù):寬容饒恕。恕,饒恕。
文章宗旨
本文用了先抑後揚的寫法。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其次寫看到一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十七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作者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作者簡介
盧瑋鑾,香港作家,散文家,學者,筆名小思。1939年出生於香港。香港當代著名小說家、教育家,榮獲香港教育學院第二屆《傑出教育家獎2003》。她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現時在香港《明報》副刊撰寫「一瞥小思」專欄文章。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已出版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彤雲箋》,《不遷》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