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直翅目螻蛄科動物]

螻蛄[直翅目螻蛄科動物]
螻蛄[直翅目螻蛄科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螻蛄,又名拉拉蛄、地拉蛄,屬於直翅目螻蛄科,主要類型有華北螻蛄、東方螻蛄、台灣螻蛄和普通螻蛄。華北螻蛄又稱單刺螻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

東方螻蛄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南方為害較重。台灣螻蛄發生於台灣、廣東、廣西。普通螻蛄僅分布在新疆。

基本信息

概述

螻蛄 螻蛄

螻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區)、蠹蚍(度比仔),拉拉蛄、地拉蛄(東北),田 小狗(江浙),土地狗兒(蘇中一帶),亦稱為剪綹仔(“扒手”的台語),在四川被稱為土狗子。為地下昆蟲,體小型至大型,其中以短腹螻蛄 Gryllotalpa breviabdominisMa & Zhang, 2011體型最小(體長4厘米);分類上隸屬於螻蛄科Gryllotalpidae。此類昆蟲身體梭形,前足為特殊的開掘足,雌性缺產卵器,雄性外生殖結構簡單,雌雄可通過翅脈識別(雄性覆翅具發聲結構)。全世界螻蛄科現生種類含2亞科6屬110種,另有1化石亞科,含5化石屬5化石種,我國僅有螻蛄亞科Gryllotalpinae螻蛄屬 Gryllotalpa種類的分布,包含11種(含台灣分布2種, Gryllotalpa dentistYang 1995和 Gryllotalpa formosanaShiraki 1930)   。

形態特徵

螻蛄 螻蛄

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昆蟲,俗稱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變態。螻蛄的觸角短於體長,前足寬闊粗壯,適於 挖掘,屬開掘式足前足脛節末端形同掌狀,具4齒,蹌節3節。前足脛節基部內側有裂縫狀的聽器。中足無變化,為一般的步行式後足腳節不發達。覆翅短小.後翅膜質,扇形,廣而柔。尾須長。雌蟲產卵器不外露,在土中挖穴產卵,卵數可達200一400粒,產卵後雌蟲有保護卵的習性。剛孵出的若蟲,由母蟲撫育,至一齡後始離母蟲遠去。  

華北螻蛄:成蟲體長36一55mm,黃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較淺,全身被褐色細毛,頭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紅斑點,前翅長14一16mm覆蓋腹部不到一半;後翅長30一35 mm附於前翅之下。前足為開掘足,後足脛節背面內側有0一2個刺,多為1個。

卵:華北螻蛄的卵呈橢圓形,比非洲螻蛄的小,初產下時長1.6-1.8毫米,寬1.1-1.3毫米.以後逐漸肥大,孵化前長2.0-2.8毫米,寬1.5 - 1.7毫米.卵色較淺,門產下時乳白色有光澤,以後變為黃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

若蟲:初孵化出來時,頭胸特別細,腹部很肥大,行動遲緩;全身乳白色,複眼淡紅色.約半小時後腹部顏色由乳白變淺黃,再變土黃逐漸加深.脫一次皮後,變為淺黃褐色.以後每脫一次皮,顏色加深一些,五、六齡以後就接近成蟲顏色.初齡若蟲體長3.5-4.0毫米,末齡若蟲體長36-40毫米。  

東方螻蛄:成蟲體型較華北縷蛤小約30一35 mm(雌大雄小),灰褐色,全身生有細毛,頭暗褐色,前翅灰褐色長約12mm覆蓋腹部達一半;後翅長25-28 mm,超過腹部末端。前足為開掘足,後足脛節背後內側有3一4個刺。  

非洲螻蛄:

成蟲:非洲螻蛄的成蟲,身體比較細瘦短小,體長30-35毫米,前胸闊6-8毫米。體色較深,呈灰褐色.腹部顏色也較其它部位淺.全身同樣密生細毛.頭圓錐形,觸角絲狀.從背面看,前胸背板呈卵圓形,中央的暗紅色長心臟形斑凹陷明顯,長4-5毫米.前翅灰褐色,長12毫米左右,覆蓋腹部達一半.前足也特化為開掘足,但比華北螻蛄小.前足腿節內側外緣缺刻不明顯.後足脛節背面內側有棘3-4個.腹部末端近紡錘形。

卵:同樣呈橢圓形,但較大,初產下時長2.0-2.4毫米,寬1.4 -1.6毫米;孵化前長3.0-3.2毫米,寬1.8- 2.0毫米(1967年我們在甘肅省臨桃縣挖到過長3.3毫米,寬2.2毫米的非洲螻蛄卵).卵色較深,初產下時為黃白色有光澤,以後變為黃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

若蟲:初孵化出來時,同樣是頭胸特別細,腹部很肥大,行動遲緩;全身乳白色,腹部淡紅色.多半天以後,從腹部到胸、頭、足逐漸變成淺灰褐色,二、三齡以後,接近成蟲顏色.初齡若蟲體長斗毫米左右,末齡若蟲體長24-28毫米。  

分布範圍

螻蛄在我國的分布很廣,華北螻蛄主要分布在北緯32度以北地區,包括東北、內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蘇北等地。東方螻蛄幾乎遍及全國。台灣螻蛄只分布在台灣、廣東、廣西、江西、四川,為害不重。金秀螻蛄分布在廣西。河南螻蛄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陝西和四川等省的山區。  

發生規律

華北螻蛄:約三年一代,以成蟲若蟲在土內越冬,入土可達70mm左右。第二年春天開始活動,在地表形成長約l0mm鬆土隧道,此時為調查蟲口的有利時機,4月份是危害高峰期,9月下旬為第二次危害高峰。秋末以若蟲越冬。若蟲3齡開始分散危害,如此循環,第三年8月份羽化為成蟲,進入越冬期。其食性很雜,危害盛期在春秋兩季。

東方螻蛄:多數1一2年一代,以成蟲若蟲在土下30-70mm越冬。3月份越冬蟲開始活動危害,在地面上形成一堆鬆土堆,4月份是危害高峰,地面可出現縱橫隧道,其若蟲孵化3d即開始分散危害,秋季形成第二個危害高峰,嚴重危害秋播作物。在秋末冬初部分羽化為成蟲,而後成、若蟲同時入土越冬。

兩種螻蛄均有趨光性、喜濕性,並對新鮮馬糞及香甜物質有強趨性。卵產於卵室中,卵室深525 mm不等。  

生活習性

生長期

幼蟲圖片 幼蟲圖片

北方地區2年發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蟲或若蟲在地下越冬。清明後上升到地表活動,在洞口可頂起一小虛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螻蛄最活躍的時期,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氣炎熱,轉入地下活動,6~7月為產卵盛期。9月份氣溫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後,陸續鑽入深層土中越冬。螻蛄晝伏夜出,以夜間9~11時活動最盛,特別在氣溫高、濕度大、悶熱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動。早春或晚秋因氣候涼爽,僅在表土層活動,不到地面上,在炎熱的中午常潛至深土層。螻蛄具趨光性,並對香甜物質,如半熟的穀子、炒香的豆餅、麥麩以及馬糞等有機肥,具有強烈趨性。成、幼蟲均喜鬆軟潮濕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層含水量20%以上最適宜,小於15%時活動減弱。當氣溫在12.5~19.8℃,20cm土溫為15.2~19.9℃時,對螻蛄最適宜,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則潛入深層土中。  

繁殖期

螻蛄為不完全變態,完成一世代需要三年左右。以成蟲或較大的若蟲在土穴內越冬,第二年4、5月開始活動,並危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幼苗。若蟲逐漸長大變為成蟲,繼續危害玉米。越冬成蟲從6月中旬開始產卵。7月初孵化,初孵化、幼蟲有聚集性,3齡分散危害,到秋季達8~9齡,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越冬若蟲恢復活動繼續危害,到秋季達12~13齡後入土越冬。第三年春有活動危害。夏季若蟲發育為成蟲,成蟲越冬。  

分類

東方螻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1838

單刺螻蛄 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1874

金秀螻蛄 Gryllotalpa jinxiuensis You & Li, 1990

河南螻蛄 Gryllotalpa henana Cai & Niu, 1998

武當螻蛄 Gryllotalpa wudangensis Liet al., 2007

馬邊螻蛄 Gryllotalpa mabiana Maet al., 2008

周氏螻蛄 Gryllotalpa choui Ma & Zhang, 2010

圓翅螻蛄 Gryllotalpa cyclopteraMa & Zhang, 2011

短腹螻蛄 Gryllotalpa breviabdominisMa & Zhang, 2011

細齒螻蛄 Gryllotalpa dentistYang 1995

台灣螻蛄 Gryllotalpa formosanaShiraki 1930

螻蛄的飼養技術

1、建池

螻蛄 螻蛄

規模化飼養先建磚灰結構的飼養池。長3 -4米,寬2米,深2米。下部填1米厚的壤土,稍加壓實。再填20厘米厚的濕潤疏鬆含農家肥或含腐殖質的土,表面撒一層發酵的牛糞或馬糞、碎麥稈、谷糠作為縷站活動的保護層,再鬆散地放一層長麥秸,玉米芯、稻草等。池口用鐵紗籠罩蓋以便遮陰和保溫。

2、投種

螻蛄有較強的趨光性,可在每年的4一5月及9一10月,用電燈或黑光燈,在天黑後,於村舍附近的野外誘捕成蟲。誘捕到的成蟲剔除肢體殘缺、瘦小、有病、嚴重磨損的個體加工成商品,選留優質個體留種。將兩種縷姑分於不同池內飼養,每池投放蟲量每平方米10對。

3、餵養管理

螻蛄的青飼料有麥苗、穀苗、玉米、高粱、嫩葉、瓜果皮或其他菜葉等,精飼料有煮熟曬乾的穀粒、炒香的豆餅、花生餅渣、麥數等。在傍晚投喂,以投的料能吃完為好。青飼料每天投喂,精飼料1一2天投1次。勤投、少投、防霉爛。精料加工成塊狀可避免和減少霉爛,製作方法及配方如下:禾本科青苗乾粉5000克、麥數(炒香)500克、乾酵母50克、豆餅粉(炒香)1000克、清水1500毫升。將上述飼料攪拌成稠糊狀,壓成薄餅切成小塊,曬乾保存。餵時壓碎成米粒大小,投人池中,同時配餵青飼料。縷姑飼養池中如氣溫太高可遮陰或在池周圍潑水降溫,過於乾旱則可在池中潑一些水,增加濕度。冬季可在池邊搭風障,池內放秸稈保溫。

4、採收加工

人工飼養的縷姑,東方螻蛄每年採收一次,華北螻蛄隔年採收一次成蟲。每年春季將池內20厘米深腐殖土內用大孔篩揀出成蟲並除去雜物,留一部分優質蟲作種蟲,發現土裡蟲糞較多,結塊或有寄生蟲蜻等,應更換層土。將收到的成蟲去頭、翅及足,清除內臟,洗淨,在燒開的水中燙死,曬乾或烘乾。食用的可直接用鮮蟲炸、煎、煮、蒸,加工成風味食品。  

螻蛄的防治

1、藥劑拌種

可用50%辛硫磷,或40%樂果乳油,或50%對硫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1%一0.2%用藥劑並與種子重量10%一20%的水對勻,均勻地噴拌在種子上,悶種4一12min再播種。

2、毒土、毒餌毒殺法

每667mZ用上述拌種藥劑250一300mL,對水稀釋1000倍左右,拌細土25一30kg製成毒土,或用辛硫磷顆粒劑拌土,每隔數米挖一坑,坑內放入毒土再覆蓋好。也可用炒好的穀子、麥鼓、谷糠等,製成毒餌,於苗期撒施田間進行誘殺,並要及時清理死蟲。

3、物理防治

可用鮮馬糞進行誘捕,然後人工消滅,可保護天敵。或燈光誘殺。縷蛤有趨光性,有條件的地方可設黑光燈誘殺成蟲。  

草坪螻蛄的防治

農業防治

種植草坪前,翻耕能將大量蛾姑暴露於地表,使其被風乾或被天敵啄食。在春季和夏季地下害蟲的大發生期,應加大灌水次數和灌水量,迫使螻蛄下潛,以減輕為害。也可利用灌水殺死部分幼蟲,或迫使其外出而被捕殺。螻蛄喜歡在秸稈和牲畜糞堆漚的肥料中產卵。所以,一定要施用經過高溫腐熟的有機肥,從而切斷螻蛄的傳播途徑。

誘集防治

誘集蛾姑的常用方法有3種:

黑光燈誘殺:利用蛾姑很強的趨光性,於成蟲盛發期放置黑光燈進行誘殺。可在5-6月份進行。每2- 3hm 草圃堆一個高1m左右的草堆,在草堆上放置水盆,水盆內盛半盆水並加入少許煤油,在水盆上方離水面20cm處掛一盞20 W的黑光燈,每晚可捕殺蛾姑5-20頭,天氣悶熱、無月光、無風的夜晚誘殺效果更好;

毒餌誘殺:將1 kg麥鼓(豆餅)炒香後放入桶內,然後用溫水溶化100 g敵百蟲也倒入桶內,再加紅糖100g悶3-5 min製成毒餌,於傍晚將毒餌分成若干小份,撒放草坪的溝行間,次口清晨收捕螻蛄,集中處理

馬糞誘殺:在草坪斑禿處,挖30-60cm見方的土坑,內放噴有少許敵百蟲粉的馬糞,可誘殺螻蛄。

生物防治

昆蟲病原線蟲:草坪害蟲的傳統生物防治因子有昆蟲病原線蟲、細菌、真菌、天敵昆蟲等。

昆蟲天敵:寄生蠅

化學防治

土壤處理:整地前用5%的辛硫磷顆粒均勻撒施地面,隨即翻耙使藥劑均勻分散於耕作層,既能觸殺地下害蟲,又能兼治其他潛伏在土中的害蟲。

毒土法:20%的涕滅威顆粒劑30g/m ,拌入100倍的細土中,或用5%的辛硫磷顆粒劑2-5g/m ,拌細土100倍,攪拌均勻,於播種時撒於播種溝,具有殺滅蛾姑和保護種子的雙重作用。

藥劑灌施: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8-l0d灌1次,連續灌2-3次。山於灌施用藥量大,對土壤污染嚴重,僅限於在危害特別嚴重的地塊施用。

噴藥防治:對幼蟲進行噴霧防治,最好於低齡期進行,藥劑應選擇高效、低毒、對環境友好的品種,同時避免單一藥劑的長期使用,以延緩害蟲的抗藥性。於成蟲盛發期,噴灑50%辛硫磷乳油4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1 000倍液、40.7%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對蛾姑有明顯的防治效果。  

用途

食用:主要油炸為主,撕去短翅膀,下油鍋炸至金黃,撒上細鹽。帶有一點點泥土味道,口感脆,沒什麼昆蟲特別味道,可能蛋白質不多,和蠶、馬蜂、竹蟲的味道差不多, 螻蛄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致病原理

螻蛄 螻蛄

螻蛄為多食性害蟲,喜食各種蔬菜,對蔬菜苗床和移栽後的菜苗危害尤為嚴重。螻蛄成蟲和若蟲在土中咬食剛播下的種子和幼芽,或將幼苗根、莖部咬斷,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亂麻

狀。螻蛄在地下活動,將表土穿成許多隧道,使幼苗根部透風和土壤分離,造成幼苗因失水乾枯致死,缺苗斷壟,嚴重的甚至毀種,使蔬菜大幅度減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