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論

螺旋論又稱全息螺旋論,通過時空將中國的傳統哲學和西方的科學融為一體,研究事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全生命周期的一般模式、規律和秩序的方法,由董福田在著作《時空》中提出。

概述

全息螺旋論是研究事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全生命周期的一般模式、規律和秩序的方法。它根據所研究事物(也稱為系統)的定義,以時空關係來建立系統的全息的信息時空秩序,作為系統的生成信息,也稱為系統的元系統,然後根據元系統來生成系統的所有要素。

全息螺旋論建立了研究事物的“無→有→物→物→有→無”整個生命周期的一般模式、規律和秩序的方法,研究部分和整體、微觀和巨觀、有限和無限、線性和非線性、簡單和複雜之間統一的問題。

思想來源

中西方文化的互補性研究

《時空》一書將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經》中的“道”與循環的模式總結為:“無→有→物→物→有→無”,或:“0→1→N→N→1→0”,其中,0表示無,1表示有,N表示物,物是由很多要素組成的。

“無→有→物→物→有→無”的循環模式“無→有→物→物→有→無”的循環模式

“無→有→物→物→有→無”的循環模式

西方的近現代科學以“心物二分”為前提,所研究的是“物→物”之間的關係,即“N→N”,其研究範圍是“物→物”關係層面,以牛頓創建的“絕對時空”作為架構,重點對物質構成與空間運動進行分析,形成了以原子論為基礎的構成論、機械論的研究傳統。

複雜性科學理論出現於20世紀中葉,共同的主題是系統的自組織演化過程及其內在機理,可以統稱為系統科學。系統能夠通過內在要素之間的協同作用,通過分叉與突變,重新組織自身,形成新的有序結構,以此來適應環境的變化,系統是自組織,演化生成的,其研究範圍已經開始往“有”的方向延伸,即“有→物→物→有”,或“1→N→N→1”,但仍然主要局限於“物”的研究,重點對具體系統在遠離平衡態條件下的演化過程,對臨界點、影響漲落的具體要素等進行定量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時空是相對的,但系統論中仍然把時空作為架構。

中西方法論結合性思辨

中國先賢了解“存在”,不是從靜態的既存之物入手,而是從動態的生成過程著眼,是一種徹底的整體論、生成論。其研究的重點範圍是“無→有”和“有→無”,即“0→1”和“1→0”。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圍繞人的生存主題立論,在人與自然關係上構建起“天地人三才”的總體框架,並不認為自然界是一個純粹量化的體系,因此也沒有建立一個完全脫離精神和物質的純粹測度時間體系,類似於西方哲學絕對時空觀的觀念。中國傳統哲學實際上是把時空作為關係來研究事物的生成、發展和演化。

由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科學和西方科學的融合,就涵蓋了事物的整個生命周期:“0→1→N→N→1→0”。霍金等關於“宇宙產生於無”的探討和論證也說明,西方科學在世界觀層面也在向中國傳統哲學“有生於無”靠攏。

在此理論基礎上,董福田通過長期的科研、教學、創業經營,提煉而成了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螺旋論”,解決了空間資料庫、計算機圖形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多個學科中現有方法論一直沒有解決的核心技術難題,並在技術與經營實踐中反覆得到驗證,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先進性。

包含內容

時空觀

全息時空是一個事物全生命周期的時空秩序,控制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和小過程。在這種時空觀中,事物自身的物理時空是生成的,即用於表達事物自身的存在與變化的時空是生成的,是全息時空的“投影”;全息時空是系統各部分之間全部時空關聯的統一整體,子系統包含著系統的全部時空關係,各子系統之間、各子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時空關係全息對應。

全息多維時空

按照螺旋論,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能被認識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下產生的,是元系統的一個“投影”,能被認識的事物的四維時空秩序,是元系統的多維信息時空秩序的投影。無論是能被認識的事物的開端與結束、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系統中的事物之間的時空秩序,都是元系統的多維信息時空秩序的投影。

建立系統的主要秩序

與構成論不同,螺旋論先有系統秩序,然後生成系統,這裡的秩序是系統的生成者。系統生成與運行是由系統的元系統知道要素和子系統生成,並不斷演化的過程。由螺旋論生成的系統,必然具有整體性、層次性、目的性、開放性、突變性、自組織性等特徵。

首先,根據系統的目的和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系統要素的相互作用關係,確定系統的巨觀秩序。在系統的發展過程中,根據系統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狀態,建立“穩定性秩序”和“發展性秩序”,不斷維護並促進系統的發展。

需求元系統

需求是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動因,但需求是多樣的,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用螺旋論建立“需求元系統”可以用於研究系統的目的性規律。因此通過螺旋論以人的需求來建立統一的“需求元系統”,用於推動、統一、協同各系統的生成、發展、演化。

螺旋論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生成系統的巨觀秩序,並將事物的需求分為外在需求和內在需求兩類,人的外在需求以物質需求為主,內在需求以精神需求為主。根據層次的屬性,概括為系統的要素,即生存、發展、合作、共贏、自我5個要素,建立要素之間的“信息時空秩序”:

在生存中謀求發展;

在發展中尋找合作;

在合作中達到共贏;

在共贏中確立自我。

上述元系統的“信息時空秩序”中需求的發展秩序是“0→1→N→N→1→0”的螺旋。用螺旋論建立的模型的特點是:嵌套組成,不斷疊代循環,螺旋上升。無論是從巨觀到微觀,還是從部分到整體,事物的需求都由“需求元系統”生成。

思維方式

螺旋論依據的哲學思想是“天人合一”,即目的性(以求善為目標)和規律性(求真為目標)的統一。因此螺旋論的思維的主要目的和內容也是目的性和規律性的統一,而且思維活動和形式都是以目的性為軸心展開的。

螺旋論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0→1→N→N→1→0”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列寧說:“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式的曲線”。事物發展是無限的,因而螺旋式的辯證運動也不是一個封閉的,而是一個無限發展的辯證鏈條。

“0→1”是在“時空”中“建元”;

“1→N”是在“建元”中“敘述”;

“N→N”是在“敘述”中“說明”;

“N→1”是在“說明”中“解釋”;

“1→0”是在“解釋”中“升華”。

無論是從巨觀到微觀,還是從部分到整體,事物的認識思維都由“思維元系統”生成。

理論套用

螺旋論在地理信息系統上的套用

地理信息系統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人類出於探索生存空間的需求,將客觀世界以地圖的形式進行抽象化呈現。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為了便於處理分析,將地圖轉換為數字形式的地圖呈現出來,便產生了GIS,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軟、硬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西方的方法論以“物”的角度,即以有形的事物為出發點,研究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的根據和本質聯繫,規律性的發展往往跟不上需求的腳步,甚至嚴重製約需求的發展。

董福田通過螺旋論,建立數和圖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方法,以及數和圖的處理規則和途徑,將解決GIS空間數據化簡保持空間關係正確顯示的題,轉化為化簡方法自動保持空間關係,解決了空間資料庫、計算機圖形學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多個學科中現有方法論一直沒有解決的核心技術難題:數據量對系統性能的制約。

螺旋論促進目的性的發展

(1)繪製,只將能最終被看到的數據進行繪製,解決了顯示效率同數據量之間的矛盾。

(2)傳輸,只將這些數據通過網路傳輸到前端,解決了網路頻寬同數據量之間的矛盾。

(3)讀取,唯讀這些數據,並且這些數據集中在一個檔案中存儲,解決了磁碟讀取的壓力。

(4)查詢,唯讀這些數據的關鍵是索引只查出了這些數據,而且是請求數據的客戶端自己根據索引進行查詢檢索,數據在伺服器端根據索引的索引項進行分散式存儲,客戶端通過索引就已經檢索出所要讀取的數據檔案中的數據塊,對伺服器沒有數據查詢的壓力。而且索引的數據量要足夠小,並且不能隨著數據量的增長而成比例的增長,否則到了一定的數據量,索引的網路傳輸就是瓶頸。

螺旋論在經營上的套用

螺旋論的核心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用最少的物質消耗創造出儘可能多的價值,則是企業經營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通過時空關係和時空秩序來建立涵蓋“0→1→N→N→1→0”全生命周期的方法論,其核心理論基礎就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因此用螺旋論建立的企業經營系統,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由螺旋論的“需求元系統”建立的,企業經營的巨觀秩序是企業的手段和目的的疊代螺旋發展,因此用企業經營的巨觀秩序生成經營系統的元系統,不同的經營系統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可以相互協調統一,用企業經營的元系統生成、協同、統一運營企業的所有的經營活動,在巨觀和微觀、整體和部分形成統一的經營秩序,從而生成更大的經營系統。

通過元系統生成系統的各個部分,對於經營而言,商務模式到業務系統和產品開發到服務,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因此就必須要組建開發和銷售團隊,團隊是由價值分享建立起來的,團隊性質上限是由團隊之中成員層次的上限所決定的,團隊成員所處的需求層次也決定了對外合作的層級,團隊的發展階段要和公司的發展階段相協調、共同促進,商業模式要儘量滿足所有相關方的需求秩序。

將上述的由商業定位到戰略定位、由商務模式到業務系統、由產品到服務三個大的方面融合在一起,所有事物在秩序上協調統一,建立一個統一企業經營的系統,就是商業模式。

2007年11月份,董福田創立了蘇州芯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司按照全生命周期方法論建立的“經營運作模型”進行經營運作,解決了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

SuperEngine的開發和蘇州芯圖公司的經營運作,都可以看作一個系統,構成系統的要素之間有線性和非線性兩種關係,“非線性A”表示的是發展,是有限到無限的秩序;“非線性B”表示的是穩定,是無限到有限的秩序;而線性則是實現這兩種秩序的方法、途徑,體現的是複雜和簡單的統一,穩定和發展的統一。系統如果能實現“非線性A”“非線性B”和線性三者的統一,從時空秩序上就會呈現螺旋式的發展。

螺旋論出現的意義

螺旋論以全息理論實現了巨觀與微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實現了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以“無”的思維方法實現了有限和無限、還原論和系統論、複雜和簡單之間的統一;以信息時空秩序統一了“有”和“無”,用方法論解決了“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中國哲學和科學的統一。

螺旋論認為,線性可能是造成無法解決的矛盾的根源,螺旋論的線性方法已經不同於還原論的簡化思維下的線性,其非線性也不同於用系統論的非線性的思維和視角研究事物非線性的現象,線性或者非線性並不是事物的本質。螺旋論既是現有方法論的統一,也是現有方法論的進一步的成熟和深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