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大橋

融水大橋

融水大橋位於焦柳鐵路浮石—融水車站之間,鐵路中心裡程為1510.117公里,1973年建成,系廣西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481.4米。

自然條件

融水大橋橋址在融江與貝江匯合處下游1公里處。橋兩端線路上有隧道相連,又是公路省道20251線必經的融江渡口。橋基地質由寒武系砂頁岩組成。自北至南岸為淡黃色、灰黃色砂岩夾頁岩,灰黃、暗灰色砂岩及青灰色頁岩,黃色砂岩夾灰黃色頁岩,紅黃色砂岩。岩石破碎,裂隙發育。頁岩的極限強度50—70公斤/平方厘米,砂岩的極限強度70—100公斤/平方厘米。歷史最高洪水位為1902年119.24米(黃海高程、下同),最大流量273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水位117.01米,通航水位114.8米,平均流速4米/秒。最高氣溫38.5℃,最低氣溫—2.8℃,年均降雨量1824.8毫米,最大風速20米/秒,地震裂度6度以下。

勘測設計

1970年10月,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簡稱大橋局)提出設計檔案,同年11月作了修改設計。

橋位

採用鐵道部第四設計院(簡稱鐵四院)410隊勘測所定的方案,自1509.882—1510.371公里的中心線連成直線,作為該橋的中線。該橋設在直線平坡段。

橋高

鐵四院410隊定測線路橋頭路肩標高為129.35米,(即兩端隧道和線路的控制高程),據此計算橋上軌底標高為130.16米,比最高洪水位推算的計算橋高高出5.05米。

通航等級

按5級航道。航運部門要求通航淨跨不少於60米,淨高5.5米。

橋式橋型

自北至南為1孔64米加3孔80米連續下承低合金鋼栓焊桁梁,5孔31.7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共9孔。

墩台

採用重型墩台,橋墩酌加構造鋼筋,以提高抗衝撞能力。

公路布置

在鐵路橋兩側,與鐵路線並列。每側公路車道路面寬4.5米,人行道寬1.5米。

附屬設施

橋上設照明、防火設備,1、3、5、8號橋墩安設避雷針,北端安裝溫度調節器。

荷載等級

鋼桁梁和預應力混凝土梁按中—22級,0—4號墩台按中—26級,人行道活載400公斤/平方米,5—9號墩台按中—22級,人行道活載1000公斤/平方米。公路活載等級按汽—13級設計,拖—60檢算,人行道活載300公斤/平方米。船撞力順水流方向100噸,順橋方向50噸。

施工情況

施工時間

融水大橋1970年9月28日開工。由大橋局負責施工。廣西梧州民工400多人參加施工。墩台均採用明挖擴大基礎。使用萬能桿件組裝5噸簡易吊機,15噸履帶吊機和6噸塔式吊機作為挖基及墩台圬工搬運、提升機具。混凝土施工以攪拌機為主,輔以人工。

墩台施工

墩台模板均系分段製造,整體安裝。3號墩施工中,墩身曾發生垂直裂紋兩條,長均為16米,寬分別為0.1—0.2、0.3—0.4毫米。經檢查分析系墩體內外溫差及使用5種不同品種的水泥造成。採用環氧樹脂膩補後經觀測無變化,1972年4月完成墩台施工。

鋼樑安裝

1972年5月—1973年6月,進行鋼樑拼裝和架設、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和公路橋面安裝等。鋼桁梁系用16錳低合金鋼栓焊梁,高強度螺栓為40硼鋼,螺帽和墊圈均用45號鋼製成。鋼桁梁架設採取全伸臂安裝的高水位施工方案。先在4和7號墩間拼裝平衡鋼樑96米,並在6和7號墩間用萬能桿件拼裝44米的提升站,其上安裝20噸吊機1台,作為提升和轉運桿件之用,再在平衡鋼樑上安裝10噸吊機1台,作為全伸臂安裝鋼樑用。從南岸4號墩開始安裝,先完成鋼桁梁,後進行公路部分的鋼樑托架安裝。架設完工後,另在平衡鋼樑上拼裝20噸吊機1台,作為拆除平衡鋼樑及倒運鋼樑桿件之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架設,由柳州鐵路局鋪架指揮部使用130噸架橋機架設。

施工中,先後對基岩進行壓力試驗,鋼樑鈑層縫隙檢測,鋼樑高強度螺栓施工工藝試驗,以保證施工質量。

主要工作

土石方10299立方米,灌注各級混凝土10167立方米,鋼樑拼裝和架設2138噸,公路橋面混凝土板和欄桿2392件(混凝土668.5立方米)。完成投資913.9萬元,占批准預算1232.3萬元的74.2%。

竣工啟用

融水大橋1973年6月20日竣工,並開通啟用。

維護管理

1973年9月,由枝柳鐵路廣西壯族自治區會戰指揮部組織柳州鐵路局、自治區交通局(柳州專署柳州公路總段代表)等進行驗收。決定公路橋面和兩端引線交由區交通局管理。其餘部分交由柳州鐵路局臨管運營和養護維修。

1974年11—12月,柳州鐵路局組織進行鋼桁梁靜、動載試驗。結論是:靜載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相接近;撓度測定的結構校正係數為0.775,表示梁的整體工作狀態良好;動載試驗表明衝擊係數均小於理論值,但缺少振動資料。

1982年11月22日,柳州鐵路局和柳州公路總段代表達成協定。從1983年1月1日起,融水大橋公路橋面和兩端引線正式移交柳州公路總段管理。鐵路移交上述固定資產143萬元。並一次撥款2萬元作為修建公路養橋工區房屋等之用。

1982年對4孔鋼桁梁噴砂除銹後用雲母氧化鐵油漆全面油漆1次。

1983年較大洪水,最高水位125.807米。2、3號墩因施工安裝模板的鋼筋頭未處理好,造成木排掛上橋墩,經採取鋸斷木排等措施,保證了橋墩安全。

1985年新增生產用水設施,供消防、清洗之用。

1989年使用大修資金,更換橋面溫度調節器1付,並調整全橋軌縫。到1990年止,折斷和更換40硼高強度螺栓224個。

1.

1973年9月,由枝柳鐵路廣西壯族自治區會戰指揮部組織柳州鐵路局、自治區交通局(柳州專署柳州公路總段代表)等進行驗收。決定公路橋面和兩端引線交由區交通局管理。其餘部分交由柳州鐵路局臨管運營和養護維修。

2.

1974年11—12月,柳州鐵路局組織進行鋼桁梁靜、動載試驗。結論是:靜載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相接近;撓度測定的結構校正係數為0.775,表示梁的整體工作狀態良好;動載試驗表明衝擊係數均小於理論值,但缺少振動資料。

3.

1982年11月22日,柳州鐵路局和柳州公路總段代表達成協定。從1983年1月1日起,融水大橋公路橋面和兩端引線正式移交柳州公路總段管理。鐵路移交上述固定資產143萬元。並一次撥款2萬元作為修建公路養橋工區房屋等之用。

4.

1982年對4孔鋼桁梁噴砂除銹後用雲母氧化鐵油漆全面油漆1次。

5.

1983年較大洪水,最高水位125.807米。2、3號墩因施工安裝模板的鋼筋頭未處理好,造成木排掛上橋墩,經採取鋸斷木排等措施,保證了橋墩安全。

6.

1985年新增生產用水設施,供消防、清洗之用。

7.

1989年使用大修資金,更換橋面溫度調節器1付,並調整全橋軌縫。到1990年止,折斷和更換40硼高強度螺栓224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