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蝸寄廬,位於寧波市區塔前街23-24號,是甬上著名私家藏書樓,也是名人孫傳哲的故居。蝸寄廬,1999年被列為寧波市第二批文物保護點,2001年被公布為海曙區文保單位。蝸寄廬,意為狹小如蝸牛殼的屋子。它的第一代戶主孫家溎,就是借這個典故來稱呼自己的居舍。
歷史
孫家溎(1879—1945),字翔熊,生於清光緒五年,清末從慈谿遷居於此。其祖原籍慈谿龍南,原是三國孫權之後,清代中期遷入寧波城內“道署後”,即原中山公園。清代晚期,在上海經商的孫家溎父親一支,遷居鎮明路三支街,後來孫家溎又遷居於“天封寺前”,在此修繕居舍,籌建書樓,即今天封塔南的塔前街(塔影巷),原有樓房近800平方米,至今尚存兩層樓三合院近400平方米,四周有高牆圍護,樓前有60餘平方米的明堂,用作養花種草。
孫家溎是我國的末代秀才,也是一位傑出的藏書家。他曾在上海當過小職員。他生性好學,關心文獻,省吃儉用購藏書籍而不惜家財,將樓上的臥室大部分闢為藏書專用,故而額曰“蝸寄廬”。特別在20世紀初期的兵荒馬亂之中,孫家溎先生竭盡全力搶救收藏行將滅絕的善本,甚至包括寧波“天一閣”、盧氏“抱經樓”、徐氏“煙嶼樓”散失於民間的珍本,其中著名的有元刻《隋書》、《范文正公全集》,明刻本《蔡中郎集》、明抄本《聖宋名賢四六叢珠》等,約有447部,共約2萬卷,其中珍貴的善本占一半。此外,如不能購到的,動手抄錄。
孫傳哲為孫家溎之子,1945年出生在“蝸寄廬”,在家排行老三。孫傳哲從小臨摹習畫,精於美術繪畫。之後他被錄取在上海郵政局工作,專司郵票設計。又從上海奉調到北京國家郵電部,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郵票設計師。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第一套航空郵票、第一套欠資郵票,以及第一套人民幣都出於他的手。對於集郵愛好者來說,孫傳哲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是中國設計郵票最多的知名郵票設計家。
抗日戰爭勝利後,68歲的藏書家孫家溎撒手西歸,蝸寄居的藏書由大兒子孫定觀繼承。1964年之後,孫定觀先生逐步將整理好的藏書低價出讓或捐贈天一閣。
今昔
1982年,郵票設計大師孫傳哲先生曾回故鄉寧波看望蝸寄廬舊宅。1985年,82歲的孫定觀先生逝世。1995年4月10日孫傳哲先生在北京去世。讓孫氏後人欣慰的是,“蝸寄居”的藏書有了很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