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 超人:鋼鐵之軀》中大都會之戰之後,在那場戰鬥中許多建築和市民慘遭波及,這就包括屬於布魯斯·韋恩的韋恩大廈。如今,許多人把具有超凡力量的氪星人卡·艾爾當作凡間之神來膜拜,身處險境的時候會祈求他的救助,但同時,超人也因與佐德之戰對 城市造成的破壞而遭到逮捕和審訊,一度成為 都市傳說的蝙蝠俠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他似乎正是為了 懲罰超人而來。年輕的富豪萊克斯·盧瑟在二者挑撥著矛盾,神秘出現的美麗女士黛安娜·普林斯也因為自己的目的而介入其中。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克拉克·肯特 | 亨利·卡維爾 | 超人 |
布魯斯·韋恩 | 本·阿弗萊克 | 蝙蝠俠 |
黛安娜·普林斯 | 蓋爾·加朵 | 神奇女俠 |
萊克斯·盧瑟 | 傑西·艾森伯格 | 超人的頭號死敵 |
亞瑟·庫瑞 | 傑森·莫瑪 | 海王 |
巴里·艾倫 | 埃茲拉·米勒 | 閃電俠 |
維克多·斯通 | 雷·費舍 | 鋼骨 |
露易絲·萊恩 | 艾米·亞當斯 | 超人的女友 |
瑪莎·肯特 | 黛安·蓮恩 | 超人克拉克·肯特的養母 |
佩里·懷特 | 勞倫斯·菲什伯恩 | (星球日報)主編 |
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 | 傑瑞米·艾恩斯 | 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的管家 |
芭芭拉·戈登 | 吉娜·馬隆 | 蝙蝠女 |
Senator Finch | 霍利·亨特 | 美國參議員,負責審理超人的案件 |
仁慈 | 岡本多緒 | 萊克斯·盧瑟的秘書兼保鏢 |
毀滅日 | 麥可·珊農 | ---- |
佐德將軍 | 麥可·珊農 | 氪星指揮官 |
職員表
導演 | 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 |
編劇 | 大衛·S·高耶 David S. Goyer |
克里斯·特里奧 Chris Terrio | |
鮑勃·凱恩 Bob Kane | |
比爾·芬格 Bill Finger | |
傑里·西格爾 Jerry Siegel | |
製作人 | 班傑明·梅爾尼克 Benjamin Melniker |
查爾斯·羅文 Charles Roven | |
黛博拉·施奈德 Deborah Snyder | |
馬切爾·E·尤斯蘭 Michael E. Uslan | |
布魯斯·莫利亞提 Bruce Moriarty | |
攝影 | 拉瑞·方 Larry Fong |
剪輯 | 大衛·布倫納 David Brenner |
原創聲音 | 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
瓊基·XL Junkie XL | |
藝術指導 | 派屈克·塔特普洛斯 Patrick Tatopoulos |
美術設計 | 洛倫·弗萊明 Lorin Flemming |
格萊古瑞·S·琥珀 Gregory S. Hooper | |
特洛伊·賽斯莫爾 Troy Sizemore | |
服裝設計 | Michael Wilkinson |
視覺特效 | Guillaume Rocheron |
John 'D.J.' Des Jardin | |
Bryan Hirota | |
副導演 | 布魯斯·莫利亞提 Bruce Moriarty |
Damon Caro | |
布景師 | 卡洛琳·盧克斯 Carolyn 'Cal' Loucks[ |
角色介紹
克拉克·肯特 | 克拉克·肯特、超人 演員 亨利·卡維爾 他有著與生俱來的超能力及極強的正義感,遵守公平原則,每每在危機時刻,便穿上藍色緊身衣,披上紅色斗蓬,化身超人挺身而出。但他可怕的是萊克斯·盧瑟,超人不知道他要做什麼。當然他還要面臨人類的挑戰,人類對他有恐懼,還誤解他,認為他是邪惡的化身,最讓他困惑的還有蝙蝠俠,蝙蝠俠堅持認為他是要毀滅人類。 |
布魯斯·韋恩 | 布魯斯·韋恩、蝙蝠俠 演員 本·阿弗萊克 聰明且精通格鬥的蝙蝠俠,哥譚市最富庶的韋恩家族的獨子,他掌握了各種偵探知識和戰鬥技巧,並依靠韋恩集團製造了大量高科技裝備,蝙蝠俠飽經滄桑,更加偏激厭世,在目擊超人佐德大戰造成的巨大破壞之後,一度將超人視作人類威脅,蝙蝠俠有著一件仿如鋼鐵俠般的超級戰衣,上面布滿了氪石,這也是他能對抗超人的有力武器。 |
黛安娜·普林斯 | 黛安娜·普林斯、神奇女俠 演員 蓋爾·加朵 黛安娜是亞馬遜王國公主,她和維納斯一樣美麗、與雅典娜一樣聰明、比信使墨丘利更敏捷、比大力士更強壯,她還有兩樣法寶,一個是使人誠實說出真話的繩套,另一個是刀槍不入的手鐲。神奇女俠已經超過5000歲,作為連線人類世界的使者,遊走於人類社會,在毀滅日出現,人類社會面臨危機之時,與超蝙共同迎敵。 |
萊克斯·盧瑟 | 萊克斯·盧瑟 演員 傑西·艾森伯格 是一個剛過30歲的商業神童,他依靠石油的技術讓整個集團成為世界500強,他也是一個對超人持懷疑態度的人,他的攻心計對蝙蝠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是超蝙之戰的導火索,他可謂是造成兩大超級英雄反目的罪魁禍首。 |
露易絲·萊恩 | 露易絲·萊恩 演員 艾米·亞當斯 露易絲·萊恩是一個屢獲殊榮的《星球日報》記者和超級英雄超人的愛好者,後來成了超人的女友。和超人的母親一樣,在超人迷惘的時候,給予超人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
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 | 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 演員 傑瑞米·艾恩斯 布魯斯·韋恩的管家,也是他的良師益友,在布魯斯被怒火所蒙蔽的時候,他依然保持冷靜,儘管他的勸誡未必次次奏效。 |
佩里·懷特 | 佩里·懷特 演員 勞倫斯·菲什伯恩 《星球日報》主編,克拉克和露易絲的上司。對於自己所從事的紙媒行業日薄西山的現狀,他消沉而無奈,他對克拉克和露易絲的工作熱情經常大潑冷水,但骨子裡是一位正直的好人。 |
瑪莎·肯特 | 瑪莎·肯特 演員 黛安·蓮恩 雖然克拉克只是瑪莎的養子,但瑪莎對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母愛,是她讓超人這個外星孤兒,擁有了不輸給地球上任何人類的人性。氪星也許塑造了超人的鋼鐵之軀,但瑪莎給予了他一顆溫暖柔軟的內心,對任何孩子來說母親的地位都無法取代。 |
托馬斯·韋恩 | 托馬斯·韋恩 演員 傑弗里·迪恩·摩根 托馬斯·韋恩先生是哥譚有名的城中富豪,他出身歷史悠久的韋恩家族。韋恩先生還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三口之家:一位高貴美麗的太太和聰明可愛的兒子。然而這美好的一切終結於一聲槍響,韋恩先生彌留之際呼喊他妻子瑪莎名字的聲音,永遠循環在他的兒子布魯斯·韋恩的噩夢中。 |
音樂原聲
原聲帶 信息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藝人:Hans Zimmer 唱片公司:WaterTower Music 發行日期:2016年3月18日 | 曲目 1、《Beautiful Lie》 2、《Their War Here》 3、《The Red Capes Are Coming》 4、《Day Of The Dead》 5、《Must There Be A Superman?》 6、《New Rules》 7、《Do You Bleed?》 8、《Problems Up Here》 9、《Black and Blue》 10、《Tuesday》 11、《Is She With You?》 12、《This Is My World》 13、《Men Are Still Good》 |
幕後花絮
華納影業公司曾希望湯姆·漢克斯扮演萊克斯·盧瑟角色。亨利·卡維爾為了演好超人,刻苦健身,花3個月時間先增重,每天攝入5000卡路里熱量讓身體長到一定階段,再把多餘體脂減掉,訓練前是190磅,後來增加到220磅,拍攝時又是205磅左右,穿上超人衣服時裸露了,又減到195磅。
蓋爾·加朵出演神奇女俠,網上發出質疑認為她太瘦,胸太平,和漫畫裡神奇 女俠的形象不符。蓋爾·加朵為了神奇女俠形象,做了非常嚴格的一套訓練。
為拍《蝙蝠俠大戰超人》犧牲一頭標誌性的小捲毛之後,傑西·艾森伯格在談話節目裡吐槽了剃髮之後的各種苦。
影片中蝙蝠俠角色有本·阿弗萊克出演,一直有很多爭議,但導演 扎克·施耐德認為本·阿弗萊克扮演這個角色的最完美人選,特別是他的外型和年齡。
亨利·卡維爾為該片鍛鍊肌肉,他的健身教練說亨利在兩部超級英雄電影拍攝間隔中依然將他的超人身材保持的很好,使得他們能在原有基礎上達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本·阿弗萊克為蝙蝠俠這一角色增肌20磅,達到了8%的體脂肪。
傑弗里·迪恩·摩根曾被認為會扮演布魯斯·韋恩,但他實際上出演了 托馬斯·韋恩。
這是第一部DC三巨頭:蝙蝠俠、超人、神奇女俠同時登場的銀幕真人電影,這也是真人飾演的神奇女俠第一次出現在影院中。
幕後製作
技術攝影
影片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片段,IMAX攝影機可以捕捉更真實自然的影像,最終呈現的 電影世界也非常有趣,電影中有一段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雖然拍攝很複雜,但是最終效果可謂超乎想像。作為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攝影機之一,IMAX攝影機拍攝的一幀IMAX畫面的水平解析度可達到18,000 像素以上,滿屏呈現該畫面的IMAX銀幕,則能清晰精準的表現出捕捉到的寬闊視野和超多細節,並且噪點極少,觀眾能看到更純淨清晰的畫面。
服裝設計
影片服裝設計師麥可·威爾金森,他的工作範圍要覆蓋兩百個有對白的角色以及多場8000—10000人的群戲。而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設計出蝙蝠俠、超人和神奇女俠的戰袍。最開始設計衣服都是通過手繪的,後來開始用PS,也運用新科技製造制服的辦法,從絲網印刷術到三維建模,還有其他電腦程式,在設計蝙蝠俠制服時,製作團隊通過多重程式的列印技術,創造了一種新材質,能讓他們建立不同的層次。在電腦上繪製了 蝙蝠俠制服,這套衣服有75層,設計師一共製作了12套超人制服,10套蝙蝠俠制服和4套神奇女俠盔甲。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出品公司 | 1、DC Entertainment 2、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 3、DC Comics (美國) 4、亞特拉斯娛樂 (美國) 5、RatPac-Dune Entertainment |
---|
發行公司
公司 | 國家 | 公司 | 國家 |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 |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 中國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美國 | 華納兄弟公司 | 法國 |
華納兄弟公司 | 新加坡 | Warner Bros. GmbH | 德國 |
華納兄弟公司 | 阿根廷 | 華納兄弟公司 | 巴西 |
華納兄弟公司 | 義大利 | 華納兄弟公司 | 英國 |
Warner Bros. | 加拿大 | Warner Bros. Española S.A. | 西班牙 |
華納兄弟公司 | 比利時 | 華納兄弟公司 | 日本 |
華納兄弟公司 | 荷蘭 | Warner Bros. | 墨西哥 |
Warner Bros. | 智利 | Westec Media Limited | 高棉 |
Tanweer Alliances | 希臘 | Warner Bros. | 奧地利 |
Panorama Studios | 印度 | Warner Bros. | 菲律賓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中國 | 2016年3月25日 | 中國香港 | 2016年3月24日 |
美國 | 2016年3月25日 | 中國台灣 | 2016年3月25日 |
比利時 | 2016年3月23日 | 芬蘭 | 2016年3月23日 |
冰島 | 2016年3月23日 | 義大利 | 2016年3月23日 |
西班牙 | 2016年3月23日 | 法國 | 2016年3月23日 |
瑞典 | 2016年3月23日 | 斯洛伐克 | 2016年3月24日 |
匈牙利 | 2016年3月24日 | 新加坡 | 2016年3月24日 |
黎巴嫩 | 2016年3月24日 | 墨西哥 | 2016年3月24日 |
阿聯 | 2016年3月24日 | 韓國 | 2016年3月24日 |
波多黎各 | 2016年3月24日 | 阿爾及利亞 | 2016年3月24日 |
波赫 | 2016年3月24日 | 澳大利亞 | 2016年3月24日 |
馬其頓共和國 | 2016年3月24日 | 泰國 | 2016年3月24日 |
哈薩克斯坦 | 2016年3月24日 | 葡萄牙 | 2016年3月24日 |
俄羅斯 | 2016年3月24日 | 烏克蘭 | 2016年3月24日 |
紐西蘭 | 2016年3月24日 | 巴西 | 2016年3月24日 |
丹麥 | 2016年3月24日 | 阿根廷 | 2016年3月24日 |
荷蘭 | 2016年3月24日 | 伊拉克 | 2016年3月24日 |
希臘 | 2016年3月24日 | 德國 | 2016年3月24日 |
捷克 | 2016年3月24日 | 智利 | 2016年3月24日 |
亞塞拜然 | 2016年3月24日 | 日本 | 2016年3月25日 |
加拿大 | 2016年3月25日 | 印度 | 2016年3月25日 |
越南 | 2016年3月25日 | 保加利亞 | 2016年3月25日 |
高棉 | 2016年3月25日 | 巴基斯坦 | 2016年3月25日 |
委內瑞拉 | 2016年3月25日 | 土耳其 | 2016年3月25日 |
印度尼西亞 | 2016年3月25日 | 愛爾蘭 | 2016年3月25日 |
馬來西亞 | 2016年3月25日 | 英國 | 2016年3月25日 |
愛沙尼亞 | 2016年3月25日 | 羅馬尼亞 | 2016年3月25日 |
挪威 | 2016年3月25日 | 拉脫維亞 | 2016年3月25日 |
以色列 | 2016年3月25日 | 克羅埃西亞 | 2016年3月25日 |
菲律賓 | 2016年3月26日 | 波蘭 | 2016年4月1日 |
票房收益
日期 | 全國票房 | 網票票房 | 哈票票房 | 萬達票房 | 金逸票房 |
2016/04/20 | 15.43萬 | 156 | 1.53萬 | 3626 | |
2016/04/19 | 20.41萬 | 28 | 1.12萬 | 7562 | |
2016/04/18 | 18.43萬 | 1.64萬 | 3.85萬 | 4338 | |
2016/04/17 | 48萬 | 28.6萬 | 200 | 2.41萬 | 1.49萬 |
2016/04/16 | 30.64萬 | 4952 | 4.64萬 | 1.61萬 | |
2016/04/15 | 28.99萬 | 879 | 4.9萬 | 1.21萬 | |
2016/04/14 | 141萬 | 180.41萬 | 124.02萬 | 101.91萬 | 13.28萬 |
2016/04/13 | 170萬 | 217.43萬 | 208.38萬 | 113.23萬 | 20.05萬 |
2016/04/12 | 185萬 | 214.67萬 | 218.09萬 | 149.02萬 | 17.31萬 |
2016/04/11 | 196萬 | 255萬 | 222.16萬 | 164.32萬 | 17.44萬 |
2016/04/10 | 624萬 | 461.08萬 | 248.09萬 | 294.29萬 | 37.05萬 |
2016/04/09 | 824萬 | 543.42萬 | 262.48萬 | 401.7萬 | 43.42萬 |
2016/04/08 | 403萬 | 351.42萬 | 191.46萬 | 219.7萬 | 24.8萬 |
2016/04/07 | 434萬 | 496萬 | 385.18萬 | 227.7萬 | 33.47萬 |
2016/04/06 | 479萬 | 240.9萬 | 368.2萬 | 268.97萬 | 33.6萬 |
2016/04/05 | 561萬 | 518.89萬 | 376.03萬 | 257.64萬 | 40.08萬 |
2016/04/04 | 2109萬 | 1351.93萬 | 368.84萬 | 868.39萬 | 111.04萬 |
2016/04/03 | 3386萬 | 1911.15萬 | 322.54萬 | 1344.4萬 | 167.79萬 |
2016/04/02 | 3176萬 | 1867.72萬 | 277.36萬 | 1294.23萬 | 163.27萬 |
2016/04/01 | 1735萬 | 1163.29萬 | 309.05萬 | 706.29萬 | 104.76萬 |
2016/03/31 | 1925萬 | 1567.08萬 | 1287.79萬 | 822.67萬 | 166.82萬 |
2016/03/30 | 2218萬 | 1493.11萬 | 1338.17萬 | 979.7萬 | 181.21萬 |
2016/03/29 | 2630萬 | 1903.03萬 | 1383.36萬 | 985.93萬 | 194.82萬 |
2016/03/28 | 3050萬 | 2942.41萬 | 1412.54萬 | 1339.24萬 | 220.72萬 |
2016/03/27 | 9645萬 | 6605.49萬 | 1630.08萬 | 2784.77萬 | 530.76萬 |
2016/03/26 | 1.45億 | 9579.65萬 | 1765.37萬 | 4785.08萬 | 751.44萬 |
2016/03/25 | 1.29億 | 8527.04萬 | 2019.61萬 | 4230.21萬 | 661萬 |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2016年3月25日在中國大陸、美國同步上映,在中國大陸零點場票房約為880萬人民幣,首日票房1.2億人民幣。在北美首日8200萬美元(含周四提前點映的2770萬)。截至3月27日上映三天中國大陸累計票房3.7億人民幣。北美累積票房1.7億美元。全球累計票房4.24億美元。
截至4月3日該片在中國大陸累計票房5.56億人民幣。北美累計票房為2.61億美元,全球累計票房為6.82億美元。該片的最終全球票房收益為8.68億美元。
影片評價
影片中蝙蝠俠與超人的打段戲份篇幅實在少得有點對不起《蝙蝠俠大戰超人》這個片名,所謂大戰更多是以兩個人受惡人挑撥,隔空相互看不順眼的內心戲形式得到表現。影片在邏輯上的薄弱環節讓人無法忽視,導演和編劇用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來刻畫蝙蝠俠與超人的對立,在漫長的鋪墊中卻一直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一切都要靠布魯斯·韋恩的幾個噩夢來推進劇情發展,這種寫作手法有些業餘。上一秒還要置你於死地,下一秒就成為了交心的兄弟,無法想像編劇是如何想出要在生死時刻安插如此違和,以至於讓觀眾出戲的一個梗。(1905網評)
影片或許非常壯觀,但並沒有娛樂性,傑西·艾森伯格扮演的反派盧瑟是如此的煩人,以致於你想蝙蝠俠和超人趕快聯手做掉他,本·阿弗萊克扮演的蝙蝠俠不夠成熟,亨利·卡維爾的超人雖然討人喜歡,但長時間對他能力的限制令人費解。(《好萊塢報導》評)
影片比《反基督徒》更加讓人悲觀,亨利·卡維爾扮演的超人堪稱史上最自戀的超人,經常顯得過於沾沾自喜,在這部名為《蝙蝠俠大戰超人》的電影中,反而是神奇女俠幾次推動了高潮的到來,在看了一個小時的電影以後,使人可能就會想,下面是不是該看神奇女俠的電影了。(《芝加哥論壇報》評)
導演扎克·施耐德將很多宏大的場景拼接在了一起,這可能足以讓影迷們感到滿意,但這些場景並沒能形成一個整體,而號稱史上最大的一場戰鬥,竟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傑西·艾森伯格還是不錯的,他扮演的反派給帶來了惡魔般的娛樂性。 (《紐約郵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