蜮[漢字]

蜮[漢字]

蜮是一種食禾苗的害蟲;在神話傳說中是一種在水裡暗中害人的怪物,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的就要生瘡,被射中影子的也要生病。

基本信息

田字格中的“蜮”字 田字格中的“蜮”字

拼音:yù

注音:ㄩˋ

部首:蟲,部首筆畫:6,總筆畫:14

康熙字典筆畫:(蜮:14;)

五筆86:JAKG

五筆98:JAKG

倉頡:LIIRM

四角號碼:53150

UniCode:U+872E

規範漢字編號:5704

民俗參考

漢字五行:木

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非姓氏

字形結構

異體字:魊

首尾分解查字:蟲或(chonghuo)

漢字部件分解:蟲或

漢字部件構造:蟲戈口一

筆順編號:25121412511534

筆順讀寫:豎折橫豎橫捺橫豎折橫橫折撇捺

音韻參考

上古音:職部泥母,niu?k

廣韻:雨逼切,入24職,yù,曾合三入蒸雲

平水韻:入聲十三職

粵語:wik6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雨逼切《正韻》越逼切,音域。《說文》短狐也。《詩·小雅》為鬼為蜮。亦作。《春秋·莊十八年》秋有。《注》蜮,短狐也,《本草》謂之射工,蓋以含沙射人為災。《五行傳》曰:如鼈,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故曰射影,或謂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創如疥。服虔云:徧身濩濩或或,故為災。《公羊傳》之猶言惑也。

又山名。《山海經》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又與魊通。《張衡·東京賦》況鬾與畢方。《注》《漢舊儀》曰:魊,鬼也。魊、古字通。

又《韻會》獲北切,音或。義同。

漢字釋義

基本解釋

蜮(yù):傳說中一種在水裡暗中害人的怪物:鬼蜮(喻陰險的人)。

詳細解釋

蜮(yù)

【名】

(形聲i。字從蟲,從或(yù),或亦聲。“或”指“國”。“或”和“蟲”聯合起來表示“國蟲”。 本義:一國的最大害蟲。 轉義:鬼名。傳說中一種能含沙射人的動物。 說明:古代國家林立,各個國家因地理氣候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危害性動物。這種一國特有的危害性動物就叫“蜮”。例如草原國家最大的危害性動物是狼,山區國家最大的危害性動物是虎,南方國家最大的危害性動物是蛇,北方國家最大的危害性動物是熊,等等)

同本義。

漢朝(“光武”二字衍)中平年間(公元184年—189年),有一種怪物生活在長江之中,它的名字叫“蜮”,又叫“短狐”,能含沙射人。被它射中的人,就會全身抽筋、頭痛發熱,嚴重的甚至死亡。長江邊上的人用方術治它,就在肉中找到了沙石。這就是《詩經》所就的“你如果是鬼或是蜮,那就不堪入目”中的“蜮”啊。現在民間把它稱為“溪毒”。古代的儒者認為男女在同一條河川中洗澡,淫亂的女子占了上風,那淫亂的元氣就會產生這種怪物。

原文:

漢光武中平中,(編者按:中平當為中元,因光武無中平年號。或光武為靈帝之誤。)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江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於肉中。詩所謂“為鬼,為蜮,”則不可測也。今俗謂之“溪毒。”先儒以為男女同川而浴,淫女,為主亂氣所生也。《搜神記》

為鬼為魊。——《詩·小雅·何人斯》。傳:“短狐也”

蜮傷躬只。——《楚辭·大招》

又如:蜮勢鬼形(形容像鬼怪般兇惡嚇人的樣子);蜮祥(災變將至的徵兆);蜮射(蜮含沙射人為災,使人得病)

一種食禾苗的害蟲。

大草不生,又無螟蜮。——《呂氏春秋》

方言集匯

粵語:wik6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wet7[客語拼音字彙]ved6,[海陸豐腔]wet7,[客英字典]vet7

蜮的英文翻譯

1.a fabulous tortoise-like creature, the sand cast out of whose mouth is believed deadly to humans

被引用情況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961年11月17日

作者:毛澤東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相關詞語

蜮射、蜮民、蜮祥、蜮黨、魆蜮、溪蜮、為鬼為蜮、水蜮、射蜮、魃蜮、含沙蜮、鬼蜮伎倆、虺蜮、鬼蜮、鬼蜮伎倆、黑蜮蜮、蟊蜮、黽蜮、螟蜮、蛇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