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Dietz等(1991)通過家族的連鎖分析,將本病基因定位於15q15~q21.3。在人體很多組織如心內膜、心瓣膜、大血管、骨骼等處,均有硫酸軟骨素A或C等黏多糖堆積,從而影響了彈力纖維和其他結締組織纖維的結構和功能,使相應的器官發育不良及出現功能異常。病人尿中羥脯氨酸排泄量增高,血中黏蛋白和黏多糖也增高。
臨床表現
1.骨骼病變(1)身材瘦高,四肢細長,尤其是前臂和大腿①身高多>180cm;②指距>身高(雙手平伸,兩中指距離-身高>7.6cm,有診斷價值);③下半身(從恥骨聯合到足底)>上半身(從頭頂至恥骨聯合),其比值>0.92(正常人≤0.92)。(2)蜘蛛指/趾樣改變①指(趾)特別長,呈典型蜘蛛樣改變,手與身高之比>11%、足與身高之比>15%;②拇指征:拇指內收,其餘4指握拳,拇指尖端超出手掌下側緣,一半左右病人具有此征;③腕征: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橈骨莖突下方,拇指與小指在不加壓條件下可接觸;④掌骨指數及指骨指數均增大,正常人掌骨指數<8,本病患者掌骨指數>8.4(8.4~10.5)。⑤其他指(趾)異常:可有杵狀指、指(趾)蹼、手掌薄、扁平足。(3)頭顱骨病變①頭長、面窄、凸齶;②頭顱指數>75.9;③雙眼距過寬或過窄、下頜長;④齒列不齊、缺智齒等;⑤雙耳前伸或下垂,耳輪菲薄,形似老人。(4)胸、脊椎畸形改變①雞胸、扁平胸、漏斗胸;②駝背、脊椎側突或脊椎裂。2.眼部病變(1)雙側晶狀體脫位或半脫位,全脫位者伴高度近視。(2)視網膜剝離、虹膜震顫、白內障(發生於病變晚期)、斜視、瞳孔縮小、繼發性青光眼等。3.心血管病變(1)主動脈病變按其發生率依次為主動脈根部擴張伴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升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分離等。有研究認為,伴或不伴有主動脈瓣反流的升主動脈擴張是診斷馬方綜合徵的特徵之一;而有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者,多為男性,其舒張期雜音與風濕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者的部位不同,多位於胸骨右緣第2~4肋間。近年有學者指出,妊娠婦女夾層分離多為馬方綜合徵。(2)二尖瓣脫垂由於二尖瓣黏液樣變性,使瓣葉變薄、過長或腱索伸長致二尖瓣脫垂。嚴重者並發二尖瓣閉鎖不全。(3)冠狀動脈受累造成心絞痛或心肌梗死。(4)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臍狹窄及擴張等。(5)心臟增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病變是馬方綜合徵主要死亡原因,占本病死因70%~90%。4.中樞神經系統病變(1)硬脊膜膨出。(2)蛛網膜下腔囊腫。(3)盆腔脊膜膨出。5.其他部位(1)皮下脂肪稀少,肌肉發育不良。(2)關節鬆弛、膨脹性萎縮紋或皺紋。(3)腹股溝疝、臍疝、橫膈疝等。
檢查
基礎代謝率低,血清黏蛋白低於正常,尿排羥基脯氨酸增加、黏多糖增加,特別是硫酸膠質A或C增多,尿中透明質酸過多。關於24小時尿羥脯酸的測定有些學者建議作為一項診斷指標。1.X線檢查(1)指骨細長。(2)掌骨指數測定,即右手第2~5掌骨長寬之比。正常為5.5~8.0;8.1~8.3提示(可能)診斷,≥8.4確診本病。(3)指骨指數測定,即右手環指近端指骨長寬之比,女>4.6、男>5.6,可以診斷本病。(4)主動脈根部寬度明顯擴張。主動脈逆行造影示升主動脈呈花瓶樣擴張、左室增大。2.超聲心動圖(1)主動脈根部擴張按Brown等的標準:①主動脈寬度>22mm/m2體表面積;②實測主動脈內徑>37mm;③左房主動脈內徑<0.7cm;具備3項中的2項者可診斷本病。(2)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徵象。(3)二尖瓣脫垂徵象及二尖瓣閉鎖不全徵象。(4)有主動脈夾層分離者可發現相應徵象。(5)其他心血管畸形。3.CT和或MRI檢查可以明確發現有無主動脈病變、血管壁厚度、主動脈夾層分離及撕裂、管腔內閉塞等。4.裂隙燈檢查可以發現晶狀體脫位。
診斷
1.本綜合徵的診斷依據為(1)特殊骨骼變化,即管狀骨細長,尤以指、掌骨為著。骨皮質變薄、纖細,呈蜘蛛指樣改變。(2)先天性心血管異常。(3)眼部症狀。(4)家族史。以上臨床4項標準中有3項者即可確診,在前3項中僅出現2項改變即可診斷為不完全型馬方綜合徵。2.Mckusick(1995)將馬方綜合徵的心血管異常列為(1)主動脈擴張(升主動脈、降主動脈),主動脈夾層瘤,主動脈瓣狹窄,動脈導管未閉。(2)肺動脈異常(肺動脈擴張、肺動脈瘤)。(3)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4)瓣膜異常和伴有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鑑別診斷
本病須與以下疾病相鑑別:①同型胱氨酸尿症;②風濕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③家族性二尖瓣脫垂或主動脈瓣脫垂;④家族性主動脈瓣環擴張;⑤先天性攣縮性蜘蛛樣指(趾)等鑑別。
併發症
1.心血管最可能並發主動脈特發性擴張、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和二尖瓣異常等。2.眼部病變可並發晶體脫位或半脫位,高度近視、青光眼、視網膜剝離、虹膜炎等。3.神經系統病變可並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和頸內動脈瘤,癲癇大發作。此外,馬方綜合徵病人還可發生脊柱裂、脊柱脊髓膨出、脊髓空洞症。
治療
1.治療原則防治心血管併發症,內科對症支持治療,有條件時外科治療。2.治療措施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1)一般治療①避免劇烈運動;②防治感染;③補足大量維生素C。(2)內科防治併發症①同化雄激素,以促進蛋白合成,防止結締組織損害。可口服去氫甲基睪丸素1次/天,長期使用。②無心力衰竭者可用β受體阻滯藥,以減輕升主動脈壓力、防治Q-T間期延長和室性心律失常。口服普萘洛爾或美托洛爾。③積極防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④防治眼部病變。(3)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指征:①嚴重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或二尖瓣閉鎖不全者,②主動脈夾層分離或動脈夾層分離者,③合併其他先天性畸形者,④眼部病變等,可酌情糾正或爭取早期手術。
預後
馬方綜合徵的自然經過,儘管病變發展速度個體差異很大,但總體看來預後險惡。據調查,有1/3的馬方綜合徵患者死於32歲以前,2/3死於50歲左右。死亡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是心血管病變。最常見的是主動脈瘤破裂、心包壓塞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和二尖瓣脫垂而致的心力衰竭或心肌缺血、嚴重的心律失常。
預防
1.馬方綜合徵的藥物治療,主要目的是減緩或推遲心血管病變的發生,防治室性心律失常。2.定期的隨訪複查,終身套用β受體阻滯藥。3.限制大運動量的體育活動可以減緩和延遲心血管病變的發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