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灘村

蛤蟆灘村地處山西省左權縣縣城東郊,是省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全村共有588口人、178戶,全村耕地土地面積654畝,是集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建築業、運輸業多種產業結構模式為一體的新農村。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蛤蟆灘村地處山西省左權縣縣城東郊,是省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全村共有588口人、178戶,勞力200人,其中,男110人,女200人,低保戶14戶,五保戶2戶。全村耕地土地面積654畝,是集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建築業、運輸業多種產業結構模式為一體的新農村。

村級組織

蛤蟆灘村黨支部委員5名,黨員47名,女黨員9名,高中學歷占30%,國中學歷占70%。村委會成員5名,村民小組10個,村民代表10名。藥蘭生擔任支部書記,馮世民擔任村委主任。從2008年換屆選舉後,村委會工作運轉正常,村委會議和黨員會議,定期召開,村務財務公開,“村兩委”成員辦事規範公道,在民眾中的威信較高。近年來蛤蟆灘村黨支部連續被縣委、縣政府授於“五好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黨支部”、“新農村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經濟發展

全村面積15000餘畝,山地、溝坡、河灘約占80%以上,耕地面積占654畝,林地面積845畝,牧坡530畝,荒地300畝,宜林地400畝。近年來,村兩委班子立足於本村灘地和水資源等優勢發展蔬菜種植業,並大力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是村民致富的主導產業,菜農人均年收入25000多元。其次,積極開展石料加工生產,目前有8家石料加工廠投入運營,本村村民在石料加工廠務工的有90人,人均年收入在30000元左右,石料加工業不僅帶動了村里運輸業的發展,同時也解決了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和農民的增收問題。

社會事業

推動社會事業逐步前進。本村義務教育普及率98%,教育對村民來說都捨得投資,願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子女上學。2005年修建了占地4000㎡建成學校教學樓780㎡,集村委辦公和村民文化活動為一體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1370㎡;有14戶困難村民納入由政府救助的最低生活保障範圍,2名“五保”對象得到政府社會救濟;有村衛生所1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農民參保率達90%。

基礎設施

從2005年至今村兩委投入大量資金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6000元,完成街道硬化2800㎡;2007年投資15萬元修建了移民小區兩邊緊靠濟道堰河道的防洪壩380㎡,投資80萬元修建了排洪渠500㎡,其中暗涵洞200㎡;投資4萬元噴塗了村中主要街道的牆壁7000㎡;拆除了村前亂搭亂建200㎡;清理亂堆雜物2500㎡,2010年投資修建垃圾池14個,並組建了垃圾清運隊,定期清理;在完善村民體育活動設施上,投資12000元,在村前修起了籃球場地一處;2007年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無塔供水設備,全村吃上了安全飲用水。2008年對村街道進行了亮化,安裝路燈70盞。促進生態持續良好發展。在村街道綠化上先後投資9萬元進行了村四旁綠化5000㎡,村前建草坪3000㎡,2009年在完善親水灣扶貧移民小區一期工程建設中,對小區內的街道進行綠化,修建了5800㎡的草坪和園林;2010年乘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東風,按照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對我村4903.6畝的集體林地和300畝的集體荒地進行了改革,村民可以用來種植經濟林,開發莊園經濟,這不僅促進了農民的增收,更好地推進了本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人文景觀

本村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我縣歷史上較早的一家寺廟——石佛寺就位於本村,它始建於唐朝,是左權縣州城四鄉人們崇拜的主要福地之一,清康熙、民國三年曾均有復修。抗日戰爭時期,寺院被拆,文化大革命中石佛像頭部被毀,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蛤蟆灘村兩委同村民對古寺廟的修繕和保護進行了不懈努力,多次捐資,對文物進行復原修復,2008年終於將此文物重建工程完成;在舊村內有“閆家大院”一處,共有大院十一竄,為前清古建築群,布局古樸典雅,別具一格,多次作為電影拍攝的外景場地,後經歷史變遷年久失修,已成斷壁殘垣,部分住戶在修建中各取所需使建築漸失原貌,下一步我們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對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合理開發歷史資源,促進本村旅遊業的發展。

移民工程

2007年初,按照縣委、縣政府“一城、三十四個中心村”的總體構想,確立了扶貧移民小區建設工程項目,小區規劃占地面積102畝,建築面積78000㎡。18棟6層磚混結構分二期建設,概算總投資9275萬元,建成後可容納移民3000多口人。一期工程8棟住宅樓344套現已完工,全部交付使用。現已入住移民300戶1050口人。村兩委積極爭取國家土地資源整合項目,2009年整合土地150畝,為移民爭取達到戶均一畝耕地,解決好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