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等,無路燈。全村有57戶通自來水,有57戶通電,有3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56.14 %和68.42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戶,分別占總數的36.84 %和31.58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2畝,有效灌溉率為63.11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1 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4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5.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2.58萬元,占總收入的58.05 %;畜牧業收入19.19萬元,占總收入的15.25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2頭,肉牛28頭,肉羊219頭;林業收入8.46萬元,占總收入的6.92 %;第二、三產業收入14.33萬元,占總收入的11.31 %;工資性收入9.36萬元,占總收入的8.47%。農民人均純收入2110元,農民收入以一、三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1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占勞動力的10.23 %,在省內務工15人,到省外務工5人。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5畝,其中:田142畝,地83畝,人均耕地1.04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辣椒、大蒜等作物;擁有林地188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畝,主要種植蠶桑、桉樹等經濟林果;草地310畝;荒山荒地1357畝。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內、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2.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7.76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大蒜、山藥、辣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黑山羊養殖、蠶桑及蔬菜產業。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6人。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7戶,共鄉村人口215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214人,勞動力146人。該村以彝 族,漢族為主,是彝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0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人,占人口總數的6.9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6人,參合率58.14 %;享受低保1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生就讀到白石地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太平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6人,其中國小生16人,中學生10人。該村尚未建立文化活動、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村衛生室、科技文化室破舊、擁擠;無科技文化室與集體用房,民眾文化生活貧乏,集體用房、科技文化活動室待建。 2、農村公共設施差,無公廁、垃圾坑、排水設施,村內環境衛生差,村內道路需硬化,村容村貌急需整治。
該村今後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1、今後該村以發展傳統產業烤菸為主,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不斷發展壯大山藥、大蒜等種植業,不斷推開大蒜、蠶桑產業,使之成為支柱產業;
2、進一步穩步推進以黑山羊等養殖業;
3、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莊道路狀況,積極爭取人畜飲水工程,解決民眾飲水難問題,逐步推開新農村建設,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不斷向小康水平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