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山(尤公山)擁有兩大文化支撐:
一是蚩尤文化聖山龍泉山。
丹寨蚩尤文化背景:蚩尤被公認為是苗族的祖先,與炎帝、黃帝並列為中華民族三大始祖,是最早冶煉和使用金屬武器、最早發明律法的“九黎部族”的首領,被稱為“戰神”,是中華民族的“兵祖、法祖、巫祖”。在約4600年前與黃帝、炎帝部落聯盟的涿鹿之戰(戰場在今河北涿鹿)中戰死,其族人一部分融入炎黃部族,一部分被迫南遷逐漸融合演變為苗族,經過五次大遷徙到達今天的貴州、湖南、雲南和東南亞等世界各地。丹寨是苗族多個支系遷徙線路中重要的途經地和居留地,丹寨在古代被稱為“方尤”,即“尤的地方”,全縣有許多以“尤”命名的地名,並且是全國罕見的仍在傳承“祭尤節”的地區,2005年,由丹寨縣申報的“苗族祭尤節”被省政府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丹寨的揚頌、臘堯、岩英等村寨,至今保留著在農曆十月第二個丑日“祭尤”的習俗。
在苗語中,龍泉山被稱作“波俄”(即雲霧山)、“波告尤”(即尤公山),被認為是先祖蚩尤的化身。2011年,丹寨縣確立了傳承保護苗族蚩尤文化,打造“蚩尤祭地,雲上丹寨”的文化旅遊發展方向,決定在龍泉山建設“蚩尤文化園”。2012年4月29日,丹寨縣舉行“丹寨縣2012祭尤文化節新聞發布會暨龍泉山蚩尤文化園開園儀式”,宣布2012年12月將把苗族傳統祭尤節上升到縣級層面來隆重舉辦,貴州省原省長王朝文親筆為龍泉山蚩尤文化園題寫門額。
二是佛道文化名山。
龍泉山佛道文化背景:古時有湖南、廣西兩個大戶人家請風水先生尋找墓穴寶地,都找到龍泉山頂同一個地方,先找到的埋下銅錢,後找到的埋下竹籤。若干年後兩家主人同時去世,抬到此處為墓地而爭搶,告到山下的八寨縣衙,兩家都說埋有銅錢和竹籤作為信物,挖出來一看,竹籤剛好插在銅錢眼裡。縣太爺看到如此好的風水寶地後說:你們誰也別要了,如此風水當建廟宇一座,供百姓燒香祈福,於是就有了龍泉山寺。一直到解放前,龍泉山寺香火鼎盛,有廟田20餘畝,僧人若干,文革期間廟宇遭毀,上世紀90年代初由民間集資重建,供奉玉皇大帝、張天師等道教神仙,香客逐漸增多,每年三月三、六月六、重陽、端午、春節都有大量來自全省各地和兩廣的香客上山祈福還願
龍泉山終年雲霧繚繞,風光迷人,《八寨縣誌稿》有云:“挺然桀出,威嚴鎮重,形如蟠龍,重崖峭壁,高百餘丈,中一小道,不通輿馬,登高者攀藤附葛。曲屈盤旋而上。造其極則都勻縣之龍山,爐山縣之香爐山,暨環境群山,歷歷在目。山有剎,晨聲晚鐘,清越可聽。剎之左,清泉湧出,味甘涼,山故以龍泉名。”
龍泉山最吸引人的風光,是每年四、五月間的龍泉杜鵑,雲霧中萬畝紅霞般的杜鵑每年吸引大量遊人前往觀賞。2012年四月底至五月初短短7天時間,就有近30萬人湧入觀花。
龍泉山上的景點除了“蟠龍戲珠”、“登高得祿”、“玉液清心”、龍泉山寺、萬畝杜鵑以外,還有古戰場遺址“天開草昧”、朝天洞石刻及龍洞等景觀景點。
龍泉山蚩尤文化園風景區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進入九十年代後,仿佛萬物爭艷,杜鵑以其最強的生命力蜂擁至峰頂,占領了最耀眼的主峰,然後向下漫延,漫山遍野,無休止地綻放著。原先雜亂叢生的草木被遠遠地踹到了半山腰,抬頭仰望。有萬畝杜鵑之稱。
隨著旅遊開發的力度加大,龍泉山日益秀麗,尤其是在每年的四、五月間,整個龍泉山被盛開的紅、白、紫三色杜鵑花所簇擁著,萬頃花潮,蔚為壯觀。年年吸引著不少中外遊客,景區遊客爆棚,縣城賓館爆滿。花期如約,映紅半邊天,構成一幅美麗的立體山景植物畫卷。遠看似一團火,近看鮮美嬌艷,令人心往神醉,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