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骨丸[仁齋直指小兒方論]

虎骨丸,中醫方劑名。出自《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卷四。具有《普濟方》:益肝腎之功效。主治①《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小兒行遲。②《幼科指掌》:小兒鶴膝行遲。

組成

虎脛骨(酒炙赤)、生乾地黃、酸棗仁(酒浸,去皮,炒香)、白茯苓、辣桂、防風、當歸、川芎、牛膝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酒調下,或煎木瓜湯送下。

功用

《普濟方》:益肝腎。

主治

①《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小兒行遲。

②《幼科指掌》:小兒鶴膝行遲。

附註

《幼科指掌》有人參,無辣桂;《竹林女科》:有熟地黃、黃芪。本方改為散劑,名“虎骨散”(見《證治準繩·幼科》);改為飲劑,名“虎骨飲”(見《慈幼新書》)。

附方

名稱:虎骨丸

組成:虎脛骨(塗酥,炙令黃)、沉香、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乾蠍(微炒)、天麻、防風(去蘆頭)、羌活、天南星(炮裂)、海桐皮、桂心、芎勞、白附子(炮裂)、麻黃(去根節)、赤芍藥、羚羊角屑、硫黃(細研)、川烏頭(炮裂,去皮臍)、牛膝(去苗)、白僵蠶(微炒)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主治:肝腎臟風毒流注,腰腳疼痛冷痹,及筋骨拘急,行履不得

出處:《太平聖惠方》

名稱:虎骨丸

組成:虎脛骨、硇砂(先以醋一中盞浸化,於虎脛骨上塗,炙盡為度)、桂心、當歸、芎勞、防風(去蘆頭)、芸台子、地龍(微炒)、赤芍藥、芫花(醋拌,炒令乾)、海桐皮(銼)、牛膝(去苗)、乾蠍(微炒)、側子(炮裂,去皮臍)、羌活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主治:歷節風疼痛

出處:《太平聖惠方》

名稱:虎骨丸

組成:虎頭骨(塗酥,炙令黃)、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斕)、牡蠣(燒為粉)、香豉(炒乾)、桃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九,食前以粥飲送下

主治:瘧,往來寒熱,經年不愈,瘦弱,及勞瘧

出處:《太平聖惠方》

重要文獻摘要

《古今醫統大全》:“虎骨丸,治腳軟行遲。虎胚骨(酥炙)、生地黃、酸棗仁、茯苓、防風、川芎、牛膝、肉桂各等分。右為末,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酒送下或木瓜湯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