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縣虎形圍

“虎形圍屋”位於江西南部的定南縣歷市鎮車步村方屋排,始建於1786年,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圍屋外呈方形,前寬40米,縱深33米,坐西北朝東南,背靠虎形龍脈青山,建築造型為昂首坐視的虎形,大門塑造成虎頭形狀,因此得名“虎形圍”。據介紹,這是當時來到定南的客家人為了保護自身以及家族的安全,設計創建了防守和生活實用為一體的方形城堡,圍屋四角為三層碉樓,四周外屋由河石、麻條石、青磚灰砌至頂,一層外窗由麻石條砌成,二樓以上設有炮樓、槍眼等防禦設施。如今,贛南這一獨特的“虎形圍”,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也成為研究客家文化形成發展的活化石。
圍屋建在一個典型的山間小盆地之中,四周砂山屏立,呈藏風聚水之格局。圍屋取坐西北朝東南之向,背靠虎形山脈,面朝天際輪廓秀美的筆架山,門前清澈見底的小溪環繞,加上周圍百畝良田的映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層次豐富的山水田園畫卷。
圍屋設計者從“風水”的角度,觀察地形,認為此地現青龍昂首之勢,後山

虎形圍由於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圍屋的朝向只能依就後龍山布局。但如此一來,圍屋中軸線朝向的遠山景觀並不十分完美,為此,圍屋的設計師在建造大門時將大門的軸線與外牆的重線正對筆架山的主峰,再加上“日燦庭輝”的門楣予以點綴,形成完美的景觀效果。 也許是肖像虎形過於雄威,有重武輕文之嫌,圍屋的主人在若干年後,按照風水“文風”的理念,又加建了一座院門,將院門朝向東方。一則取門楣上自銘的“常臨光耀”之意,二則使院門的軸線朝向了遠方視野中的最高峰,期望人文昌盛。
方屋排的虎形圍因出了一位稍有名氣的文人方其道,又增加了它的文化色彩。方其道1893年出生於江西定南,先後就讀於江西陸軍國小、湖北武昌陸軍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因偷看進步報紙被學校除名,後畢業於江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法律科。早年擔任過《大江報》記者,後任《中庸報》經理期間,住在南昌毛家園47號劉和珍家,與魯迅《紀念劉和珍君》里的主人公、“三一八慘案”遇害烈士劉和珍相識訂婚,並資助其上大學,產生了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故事。劉和珍號素予,祖籍安徽合肥,出生於江西南昌。就讀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外文系。1926年3月18日,組織女師大學生參加北京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抗議集會和遊行示威,被段祺瑞反動政府殺害,遇害時年僅二十二歲。劉和珍遇難,方其道痛悼:“生未同衾,死難同穴,勞燕惜分飛,六載訂婚成一夢;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疆場共有約,白宮濺血泣黃泉。”其人的非庸常之輩,由此可窺一斑。
客家人聚族而居,據說,最多的時候,虎形圍里可以住上上百人,可見當年方家之人丁興旺。圍屋前曾有一對聯:“虎踞龍盤,面對秀美山川;形神兼備,方顯英雄本色。”可見其猛虎下山狀之威風,也道出其面對筆架山的秀美。
據定南縣車步村方屋排《方氏六修族譜》載:方氏家族於元順帝廿六年(1366)年自福建汀州府上杭縣遷居虔州,“卜居信豐鵝叫,維龜弗正,轉擇龍南屬境之橫江車步(定南1569年建縣之前,屬龍南縣地,稱橫江堡)”,繁衍丁口千餘。為了後代的發展,宅主把圍屋的設計,完全肖形於出山猛虎,赫赫虎威,有防範外族地痞侵犯的心理自護因素存在,當然不經意之中給贛南客家建築留下的一個極具文化意蘊的典型個案。
國人稱我們江西贛州風水為“形勢派”。這是因為風水宗師楊公認為,地有吉氣,土隨而起,化形之著於

喝形派風水是對山川河流的形象進行類比,然後依狀喝形,再依形進行風水操作。這種文化現象在中國比比皆是,同樣位於江西定南的老城,是明朝時候的縣衙,因該地位於贛粵兩省交界處,城池建成後,因客家流民經常衝擊官府,於是在城前的河上建一座橋(抗日期間被炸,建國後重建,現名定和橋),橋對岸的山上豎一七層石塔名巽塔,風水先生認為橋為繩,塔為柱,用繩子把城池拴在柱子上,就不會順水流到廣東去了(老城河水流入東江水系,意指城池不會為廣東流民所占領)。這說明古代喝形派風水對城市規劃的產生了過影響。但是,高明的風水師不會只滿足於形象外表,還會作深層次的理氣操作,這就是風水師的功夫所在---形理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