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黑星病

蘋果黑星病

蘋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蘋果黑星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蘋果黑星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果實。葉片上病斑近圓形或呈放射狀,初期葉上生綠褐色霉層,稍後霉層漸變為褐色至黑色。是世界性蘋果病害,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國危害嚴重,中國的北方多省市都有此病害。

病害症狀

蘋果黑星病病葉 蘋果黑星病病葉

主要危害葉片和果實。葉片上病斑近圓形或呈放射狀,初期葉上生綠褐色霉層,稍後霉層漸變為褐色至黑色。嚴重時病斑布滿全葉,葉片枯焦,易早期脫落。葉柄、葉脈及果實等上的症狀都與梨黑星病相似,特點是後期在病斑上均覆蓋一層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性

蘋果黑星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世 代: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llr.)Fuck.稱樹狀黑星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也有報導其無性世代為。Spilocaea pomiF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初無色,後變為青褐色至紅褐色,在培養基上灰色,分枝,有隔。分生孢子梗叢生,深褐色,大小50~60×4~6微米,屈膝狀或結節狀,短而直立,無隔或具1~2個隔膜。梗頂著生一個單細胞(少數雙細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長卯圓形,深褐色,大小12~22×6~9微米。病菌在腐生階段可形成假囊殼,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於假囊殼基部,子囊長棍棒形或圓筒形,具短柄,內含8個子囊孢子。排列成兩行。子囊孢子卵圓形,青褐至黃褐色,雙細胞,上面的細胞較小而稍尖。

發病特點

發病特點:蘋果黑星病菌以菌絲體在枝潰瘍和芽鱗內或子囊殼在落葉上越冬。子囊孢子到第二年春季成熟,田間分生孢子在6~7月份最多。病菌也可被蚜蟲傳播。寄主最易受害時期為花蕾開放與花瓣脫落期間,萼片上的病斑為以後侵染果實的最好菌源。因此,早春為病害發生的重要時期。在蘋果感病期間,天氣連綿多雨,適於病菌初次侵染。果實成熟期間被害,導致貯藏期間及運輸中的損失。蘋果各品種間抗病性存在差異,小蘋果品種中,黃太平最感病,其次為黃海棠和花紅,河南海棠、三葉海棠較為抗病;多花海棠是高抗品種。大蘋果品種,國光和富士較易感病;其次為印度、紅星、金冠、祝光、旭、黃魁等品種抗病力強。

發生規律

蘋果黑星菌的子囊殼大多在秋冬形成。在培養基上,20C和pH4.5~5.8時生長最適。實體形成後,在紫褐色的予實體層上產牛白霜狀擔孢子,擔孢子陸續成熟,隨風雨傳播,通過傷口侵入,在木質部定植,然後沿導管上下蔓延。春、秋雨季是病菌侵入的有利時期。樹體從感病到出現症狀需1~2年時間。發病後,重病樹1~2年死亡;輕病樹可活十多年,部分病樹還可自行恢復健康。該病的發生與果園地勢、管理水平及品種密切相關。土壤粘重、排水不良、鹽鹼過重、樹勢衰弱的果園發病重;果園管理粗放。傷口不及時保護等均易導致病害發生。大樹較幼樹易感病。蘋果各品種間感病性存在差異。

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低洼積水地注意及時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強樹勢。

(2)清除初侵染源。挖除果園內重病樹、病死樹、根櫱苗,清除病根,鋸除發病枝幹,及時刮除病苗子實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噴乾枝清園,全樹噴灑300倍液+有機矽。

地理分布

世界性蘋果病害,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國危害嚴重。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新疆、甘肅、四川、雲南及台灣等省局部地方有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