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蘇醬鴨

蘇蘇醬鴨的創始人劉克輝,別名“蘇蘇”,生於晚清。 說來也挺有趣,劉克輝的名字沒有多少人知道,“蘇蘇”的別名倒成了醬鴨的品牌。 蘇蘇醬鴨的第三代傳人劉依富今年67歲,現癱瘓在床,神志不清。

我國有不少地方都有製作醬鴨。醬鴨,醬是主要原料之一,由於製作技藝不同,口感也不一樣。據說,杭州的醬鴨以鹹為主,蘇州的酸中帶甜,廣州的茴香、八角等香料一齊下,鹹、甜、酸、辣、香五味俱全。福州的蘇蘇醬鴨與眾不同,不用茴香、陳皮或桂皮等配料添香,也不放白糖、冰糖或紅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製的老滷汁,和鮮鴨一起,一煮便成。其色、味、香全來自鴨子的原汁原味,肉吃起來熟而不爛,五味入骨,滿口清香,滋味與眾不同。
蘇蘇醬鴨的創始人劉克輝,別名“蘇蘇”,生於晚清。其父輩以賣湯鴨為生,湯鴨是活鴨宰殺後,剔毛、洗淨上市的生鴨。到了劉克輝手上,認為賣湯鴨本小利微,要想把生意做大,必須把湯鴨加工成熟鴨。但市面上滷鴨店很多,要做就要味道超過滷鴨。劉克輝經過不斷探討和研究,最終研製出一種醬汁配料,制好醬鴨後挑到街上擺攤販售。不久,很多顧客喜歡吃他的醬鴨。為了擴大市場,劉克輝特地做了一輛手推車到居民住戶較多、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出售。由於他制的醬鴨色、香、味俱全,成為搶手貨,經常供不應求。積攢資金後,劉克輝買下鼓樓前一個店面,開店做生意。說來也挺有趣,劉克輝的名字沒有多少人知道,“蘇蘇”的別名倒成了醬鴨的品牌。劉克輝去世後,其第三子劉守和繼承父業。劉守和因幼時出天花沒治好,臉上有些麻點,又排行第三,朋友和鄰居乾脆叫他“麻三”。麻三接過父親的技藝和生意,用紅漆把父親的別名和自己的外號寫在店前一個高一米、寬四扇的玻璃櫥窗上,“蘇蘇醬鴨,傳男麻三”八個大字格外醒目。
為了保證貨源和質量,麻三辦起鴨場專門飼養“半番”鴨,還辦了作坊,製作醬鴨配料,選用上等黃豆發酵制醬。醬汁配方是父親傳下的,絕對保密。福州老酒是製作醬鴨的必需品,為降低成本,麻三自己動手釀造。製作醬鴨必須是活鴨,殺鴨拔毛,還要在鴨子身上用竹籤扎滿小孔,放在特製的醬缸內浸泡。一隻鴨子要浸泡12個小時以上才能入味,一天只做七八隻鴨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麻三的名氣比他的父親更大,凡有到過鼓樓前麻三店買過醬鴨的人,稍為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醬鴨身上有些小孔,這些小孔是滷製醬鴨時,用幾十根竹籤穿刺鴨身留下的,這是蘇蘇醬鴨入味的技巧。店面擺有幾個醬缸用作鹵泡醬鴨,缸里積著厚厚的醬泥,打開缸蓋,香氣撲鼻而來,使購買者食慾大增。
時過境遷,鼓樓前的老店已隨著城市的發展,沒了;麻三也於1979年離開人世,走了。但蘇蘇醬鴨的製作技藝並沒有失傳,麻三的兒子劉依福,接過祖傳的技藝,在技術上進行改進,如今在南后街附近的達明路開店經營,醬鴨的味道依然不變,變的是招牌,把“蘇蘇醬鴨,傳男麻三”改成“百年老店,蘇蘇醬鴨”。2008年5月,“蘇蘇醬鴨”被評為“福建老字號”,又其因肥而不膩、五味入骨、滿口清香的傳統製作技藝,在2009年元月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蘇醬鴨能百年不衰,其肉香骨酥是最大特色,故深受大眾喜歡。據說,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海軍將領薩鎮冰、陳紹寬也常光顧。
蘇蘇醬鴨的第三代傳人劉依富今年67歲,現癱瘓在床,神志不清。延續了百餘年的名店因老人終身未娶,沒有後代,伴隨著老人的癱瘓,這一技藝再也無法傳承下去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