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
①關於建立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問題。史達林指出,我們已爭得了無產階級專政,從而建立了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基礎,我們還要用自身的力量,建立社會主義所必需的經濟基礎。他強調,蘇聯是在資本主義包圍的環境下進行建設的,如果不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如果停留在只輸入機器而不能自力生產機器的階段,就不能擔保蘇聯不變成資本主義體系的附屬品。因此,我們的任務不僅要增加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的比重,不僅要在現代化新技術的基礎上改造國民經濟一切部門,向這些部門提供現代化新技術,而且要在這種發展中保證受資本主義國家包圍的蘇聯在經濟上的獨立。
②關於改造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問題。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決不能無止境地即過於長期地建立在兩個不同的基礎上,建立在規模最大的聯合的社會主義工業的基礎上和最分散最落後的小商品農民經濟的基礎上。個體小農經濟無力採用新技術和新式農業機械加快農業的發展,不能提高農業的商品率,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要;不僅如此,小生產經常地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使資本主義恢復所需要的條件增長起來。1929年底,在史達林領導下,蘇聯開展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通過這場暴風驟雨的民眾運動,蘇聯由一個主要是個體小農業的國家變成了大規模集體農業的國家。由多種經濟成分過渡到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當時,史達林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純之又純的模式,看不到公有制居領導地位的條件下,還可以調動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積極作用,來發展生產;更不可能認識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必要性。在這一點上,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前人的。但是,他在改造非公有制經濟上片面強調速度,採用行政的、強制的手段,實現農業集體化,並過早結束新經濟政策,實行轉軌,則是一大失誤。
③關於計畫經濟體制的問題。史達林強調,計畫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特徵。他提出,國民經濟有計畫發展是社會主義特有的經濟規律,它要求整個國民經濟在統一計畫的指導下,按比例地發展。國家計畫對企業、部門、地區的生產和流通具有極大約束力,計畫就是“法律”。他認為,國民經濟的計畫化,可以使蘇聯避免那種破壞國民經濟並給社會帶來巨大物質損害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從而保證國民經濟高速度地不斷地增長。實踐證明,史達林把計畫經濟與發展商品經濟對立起來是完全錯誤的。
④關於在經濟上超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史達林認為,儘管蘇聯的工業在生產的技術裝備數量和增長速度方面,已經趕上並超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但蘇聯在經濟方面仍然是落後的。一國工業的經濟實力並不表現在它的工業總產量上而不計及人口多少,而是表現
在直接按人口計算消費品數量的工業總產量上。
⑤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問題。史達林晚年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他認為社會主義兩種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並存,是社會主義仍然需要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直接原因和客觀依據;並提出利用商品生產和它的“貨幣經濟”一起共同為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的事業服務。這對傳統的觀念是一個較大的突破。但是,史達林在認識上是不徹底的,他承認社會主義條件下必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但又把它限制在消費品的生產和流通範圍內,拒不承認生產資料也是商品,不承認價值規律對社會生產的調節作用。這說明他未能擺脫商品生產是一種“異類”的舊框框,加以他又把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作為主要任務,並用它來衡量一切,因而這個重大課題依然未能解決。
史達林模式是在一個特殊的國度、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們應該給予其公正的評價:
巨大的作用:①這種體制保證了蘇聯高速度地發展重工業。②這種體制保證了蘇聯政局的穩定。③這種體制保證了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嚴重的弊病:①經濟上過分集中,統得太死。②權力過於集中,民主太少。③國家機構官僚主義化。
相關詞條
-
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就是採用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它的要害關鍵則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無情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以長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
簡介 歷史 表現 意義 -
蘇聯工業化模式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條件。如果離開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時的國情,蘇聯工業化模式離開蘇聯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來談這個問...
產生背景 理論支持 方針確立 政策實施 計畫完成 -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ССР),簡稱蘇聯,於1922年12月30日成立,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
簡介 國歌 民族 人口 地理 -
蘇聯農政模式研究
蘇聯農政模式研究一書的作者是李典軍,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分析了蘇聯農政建設形態的教訓。此書共分七章內容,包括:導論,蘇聯農政模式的起源,蘇聯農政...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人類政治文明開闢了新的歷史紀元。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確立了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領導地位,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完...
科學內涵 提出背景 主要特徵 主要任務 具體內容 -
蘇聯歷史
15世紀末~16世紀初形成俄羅斯統一國家。1721年稱俄羅斯帝國。1917年十月革命後誕生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1922年底成立蘇...
蘇聯歷史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傳統社會主義
我國的社會主義應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劃分為中國傳統社會主義和中國現代社會主義兩個階段。其中1978年之前的社會階段被稱為傳統社會主義。
主要特徵 主要思想 傳統社會主義的終結 階級矛盾分析 傳統社會主義誤區 -
生態社會主義
生態社會主義也稱生態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的生態運動中形成的一個新思潮、新學派。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態理論當中,生態社會主義獨樹一幟,試圖把...
概述 產生背景 形成及發展 -
中共眼裡的蘇聯模式
中共眼裡的蘇聯模式,書籍名,作者是邢和明,2006年1月1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