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基本信息
蘇笑嫣,詩人,青年作家。蒙古族。蒙古族名慕璽雅。1992年11月出生的天蠍座女生。曾就讀於北京市陶行知中學、朝陽市第一高級中學。現就讀於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作品曾在《人民文學》《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星星》《詩潮》《詩林》《青年文學》《民族文學》《美文》《上海詩人》《中國詩歌》《中西詩歌》《中國詩人》等報刊發表。入選《中國詩歌年選》《中國最佳詩歌》《中國詩歌精選》《中國年度優秀詩歌》《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詩歌》《中國新詩年鑑》《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年度選》《中國青春文學精選》《中國校園文學精選》《中國兒童文學年選》《中國最佳兒童散文和詩歌》《中國高校文學作品排行榜》等年選及《盛開·90後天才少年作家作品範本》《橫空出世90後》《閃開,90後來了》《十四歲的天空》等多種選本。為《青少年文學殿堂》小說卷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雷抒雁生前曾對張牧笛、原筱菲、蘇笑嫣、陳昂、柳香川、張培亮、許仕龍、高璨、李軍洋、老祥詩人的詩歌做了準確詳實的點評,並稱讚他們是90後詩壇的十大領軍人物。
出版有長篇小說《外省娃娃》;個人文集《藍色的,是海》。
獲獎情況
曾獲《詩選刊》2010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
《人民文學》“包商銀行杯”二等獎
《詩歌月刊》“霧裡青茶”世界華語詩歌大賽二等獎
第四屆(2011年度)張堅詩歌獎新銳獎
第三屆冰心作文獎二等獎等多種獎項。
獲《兒童文學》2011年度“十大魅力詩人”稱號
第六屆“雨花杯”全國十佳文學少年稱號。
現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
曾任北京電視台小記者。
2014年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第10名 。
2015年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第7名 。
2017年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第9名。
2018年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第28名。
活動
曾作為90後作家代表之一受邀參與錄製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
參加中國作協“少數民族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
參加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國當代女性詩歌研討會”
參加2011年“新詩寫新疆·喀納斯詩會”
參加2011“星星”大學生詩歌夏令營”
參加2011《兒童文學》“魅力詩會”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兩隻竹筐》
兩隻陳舊的竹筐 像兩個老人
並肩坐在門口的木凳上 一聲不響
打量著屬於自己的苞米地、黃土和
一閃而過的鳥叫
打量著它們偏愛的 午後微風的緩慢
和褐色的歲月彌散在空氣中那緘默
兩隻陳舊的竹筐 一年年
裝載過很多東西 黃元帥、小酸梨
還有四粒紅
它們 空空蕩蕩 竹條枝楞
身上剩下的只是 纏繞的麻繩
渾身無力的麻繩 一臉疲憊的麻繩
過去的日子裡 它們如此深愛秋天
現下秋天在時光的陰影里 日子就老了
溫暖和荒涼 都是一瞬間的事
那些年年歲歲的記憶定格
畫面都還掛在樹上 像從前它們總是
要收穫一樣 它們收穫了一輩子的收成
如今
一陣風啊 一陣風就把它們搖落了
一樹的果實
兩隻竹筐不知道 它們如何能夠裝載
它們第一次 面對收穫如此平靜
而不知所措
原刊於《詩刊》2011年5月號下半月刊
出版作品
《外省娃娃》
作者:蘇笑嫣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6-01
版次:1
裝幀:平裝
評論
青春心聲的詩意吐露
——讀蘇笑嫣的長篇小說《外省娃娃》
白燁
校園題材與求學故事,一直是當代青春文學的主打題材,這一方面的各種小說作品,不說數不勝數,也是摩肩接踵。但在這一題材領域,總有一些新的作者攜帶新的作品而來,並以新穎的故事敘說帶來新的青春風景。新近讀到的“90後”作者蘇笑嫣的長篇小說《外省娃娃》,便是這種屬於後起之秀的最新收穫,值得人們予以關注。
《外省娃娃》所主要描述的,是一個名叫“葵”(或“彼岸葵”)的女中學生,在北京、遼寧兩地借讀上學的校園故事。她先是跟隨來京的父母在北京讀到高二,後又因應對高考回到遼寧老家再讀高三。在分屬兩地的兩個學校,她不僅在學習上屬於“借讀”,而且在生活上也需要“借宿”。這種“借讀”與“借宿”的寄寓狀態,便使葵的學習與生活非同尋常,從而具有某種背井又流離的特別況味。
有意味的是,作者在描寫葵的異地借讀生活時,雖然也寫到了人生地不熟所造成的種種不方便與不適應,但更多的筆墨卻是放在小主人公尋求同窗友情,調整自我心理,堅定理想追求等方面,從而使得整個故事的展開,壓抑的氣氛與輕鬆的情趣相隨相伴,始終洋溢著一種樂觀向上的氣韻。這不僅使讀者放下了原本想要憐香惜玉的惻隱之心,而且看到了少年學子的頑強自立,受到了一種青春活力的強烈感染。
作為應屆高中生中的“這一個”,葵看似很平常,實則很特別。回到遼寧老家再讀,她無可選擇;面對新的學校,新的老師,她的種種不適應在所難免。但最讓她難以接受的,是限制學生自由的校規,強制管理學生的班主任,加上來自父母與家庭的種種壓力。面對這一切,她除了在同學之間發發怨言,私下給討厭的老師起個外號外,就只能勉為其難的接受了,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死扛”。但這些並不能阻止她放飛思想的翅膀,去從自己的角度尋思內里的問題。她開始只是不解和鬱悶,“學習是唯一的工作,而成功就是成為學習機器”。繼之是天問式的思索:“刻苦學習和追求自我的平衡點究竟在哪裡?”這些尋思與反思,終於使她漸漸明晰了追求,堅定了信念,那就是“努力的目的不是為了改寫什麼家族的歷史,而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憧憬,有動力,有激情的,而不是背負著由外界帶來的包袱,為了不屬於自己希望的去努力”。她暗中為自己慶幸,“慶幸自己不是一直以來在如此重壓的環境下為了學習而學習,慶幸自己還有生活目標和生活態度,慶幸自己存在獨立的大腦,而不僅僅是一個機器”。讀到這些發自肺腑又抱誠守真的感言與感喟,人們禁不住要為這個小大人式的葵拍手叫好了。因為,她在與刻板的教育體制無奈地進行“死扛”的同時,仍在不屈服地尋覓著屬於個人思想的突圍,尋求著自我個性的應有的空間。她是孤獨的,她更是清醒的;她是弱小的,她更是堅強的。
在初步理清了思路,明晰了追求之後,葵在緊張又壓抑的學校生活中,更加注意放鬆自己鬱悶的心緒與情緒,從不放過可以“放縱”的機會,包括在學校里“哄哄”茄子(班主任外號)這樣過於較真的老師,課外聽聽流行歌曲,出校與同學交遊、聊天,尤其是與“談得來”的魏小來、凌曉晨等約會。這種“超過普通的朋友,然而並不存在愛情”的特殊關係,讓人覺著格外“溫暖”和重要,“我一生都難以忘記”。之所以難以忘記,是因為這不只是簡單的兩性相吸,更是難能可貴的志趣相投。除此之外,葵還為自己沉悶的學習生活開闢出了別的一些出口,那就是畫畫和寫作。因愛好畫畫,要考藝校,她每逢假期要到北京借讀美術班,相對寬鬆的學習氛圍,相對融洽的同學關係,與在遼寧老家的借讀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為自己喜歡的理想而努力,也使她的心情倍感愉悅。這種幾近天壤之別的巨大反差,由葵自己的經歷與體驗款款道來,讓人感到學校與學校的迥不相同,學習與學習的大不一樣,從而切實反思我們現行的中學教育制度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在《外省娃娃》一書的寫作中,蘇笑嫣運用的一些藝術手法,也因自出機杼,頗為新人耳目。小說是用自敘的方式來表述的,這種以“我”為主的第一人稱敘述,加之許多實有的地名穿插其中,使得作品帶有很強的紀實性色彩;而作品從故事的架構到敘事,都並不追求曲婉的故事性,連貫的情節性,而是以跳躍式的筆觸、散文化的筆法,重在描述即時又靈動的感覺、感喟,感嘆、感想,加之引述的歌詞與自創的詩歌鑲嵌其中,使得整個作品洋溢著一種淺吟低唱又情深意篤的詩性氣度。
也許最值得稱道的,是蘇笑嫣在明秀、明慧的語言文字背後,敘事姿態的明朗、明達,這是一個作者的視野宏闊、胸懷博大、心氣向上的一種藝術外化。《外省娃娃》之所以在一個中學借讀生的小故事中,釋放出諸多引人又啟人的意蘊,並成功地做到麗而不纖,輕而不浮,柔而不軟,哀而不傷,其根由也正在這裡。毋庸諱言,這樣的一個藝術底色,如許的一個生活底盤,對於一個初涉寫作的“90後”作者來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有了這個生活與文學的堅實底蘊,蘇笑嫣的文學寫作,當無可限量,可寄予厚望。因此,在今後的文學跋涉道路上,蘇笑嫣寫出更好的作品,給人們帶來更大的驚喜,都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自然而然的結果。
社會評價
評論家評價
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對其作品有較高評價,甚至稱其為90後第一詩人。這位出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文壇老前輩以一位長者的身份稱讚:“說實話,年輕人能有這樣不浮躁、不功利的作品非常不容易……尤其文字上的功底,很難得,可以說在三十歲下的小輩中是鳳毛麟角……”《文學報》曾引述這段話作為對蘇笑嫣的中肯評價。
著名詩人楊克評論
“詩二代”蘇笑嫣:恬靜中的愛
(楊克:詩人。國家一級作家、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東商學院兼職教授。)
如果“詩二代”的說法成立,蘇笑嫣必是90後排在前邊的那一個!我沒見過她媽媽娜仁琪琪格,也沒見過蘇笑嫣,故而想像起這場景來總有點詭異,在一個婚育愈來愈晚的年代,我認識的70後不少至今沒有小孩,甚至還沒結婚。可70後“青年詩人”娜仁的女兒已是又一個亭亭玉立的詩人。這生命的奇特現象冥冥中難道預示了罕有的詩歌之子的誕生?
蘇笑嫣書寫的範圍和領域,超越了18歲的心靈角落,在張揚而浮躁的年代,她沉靜又清醒的去觀看著身邊的整個世界。她一邊用詩歌去為自己的靈魂開疆僻壤;一邊又訴說著歲月、城市、季節、歷史還有自由。“見過你用雙手框起陽光 歪著頭的樣子/見過你張開雙臂在雨水中 釋然的樣子/見過你吹起廉價的肥皂泡 欣喜的樣子/見過你在黃昏的空房間裡 翩然起舞的樣子/當然我也見過你 身著防風大衣/在陰冷潮濕的街道 抵抗逼仄的樣子”少女視覺里的物象次第呈現,詩句帶著特有的體溫和氣息恬淡流淌,卻一步步決絕逼進成人的深刻。
沒有任何一個年輕而美麗的生命不渴望愛情的撫慰,沒有一顆敏感的心不渴望讓另一雙溫暖的手牽起自己一同奔向那個遼曠的未來。所以即便聰明如蘇笑嫣這樣的女子,也焦慮且害怕著自己的指尖“在黑暗中/慢慢拼接你的影子”。可“女性詩歌”常見的怨訴傾向與撕裂情感與她無緣,她懵懂中理解的愛情很溫暖,是在平淡的日子和寧靜的家庭生活的枝椏上所盛開的幸福花朵。
季節尤其是秋天也是蘇笑嫣非常鍾愛的書寫主題之一。秋天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好描寫的對象,因為自古至今有太多詩人抒發過秋意情懷,導致關於秋天的意象符號固定化以致格式化,對於讀者也形成了相當的思維定式。但是蘇笑嫣以她出眾的才情寫出了一篇篇秋歌。她在“清朗與寧靜 明確與直接/黃墜入綠 點彩一般的”的秋景中,竟從“那手握手那肩靠肩的依偎 溫馨”發現“原來這涼也是可以淺笑的/整個秋 都是帶著淺笑的”。這就是漢語詩歌,它歸於禪意而非理性,人與景靈性畢現。
而《帶著綠與記憶》《九月的骨頭軟了下來》這兩首詩中卻不僅僅只有畫面的美感和情感的深度,而且有一種智性的美隱藏在其中。意象和隱喻的運用在《帶著綠與記憶》這首詩中被蘇笑嫣運用的出神入化,秋風將青蟲的綠帶走,也將“重之又重的記憶”帶走。時光蒸發了花瓶中花朵的鮮嫩水分,“拾掇著屬於自己的幼年 童年 少年”的我,佇在秋風中等著記憶的歸來;恰猶如伏在被秋風吹抖了的枝上等著綠意爬回的青蟲。秋看似凌亂的意象統一於詩人的愁緒,雜而不亂,讓人讚嘆。
可能是得益於蘇笑嫣喜愛繪畫的緣故,她很擅長於在一個完整而充實的背景裡面,去強調隱匿其中的某個事物的特徵,抑或自己的感覺和生活哲學。《年關》里在“亮著的燈”和豆漿“煮沸的香氣里”,她“看著滿是霧氣的窗子”透過溫暖竟看到“現在的我 將會和她一樣/成為定格的畫面 留在歲月里”。蘇笑嫣站在時間的角度去對空間進行智性審視,無疑拓展了詩歌語言的張力,深化了詩歌的所指,促進了其詩歌意指的產生。
《一面鏡子,擁有兩堆雜草》也是一篇審智的佳作,而且這首詩在結構和意象的駕馭上也非常的成功,達到了相當的藝術高度。夜、鏡子和我看似毫無關聯的三個意象獲得了完整的統一,濃墨的夜色猶如一面鏡子,用黑映射著黑。而行走在無邊夜色中的我融入了這一片黑色當中,被空洞的孤獨所襲中。清醒的明白著自己內心孤獨的我,因著這清醒而幸福著,亦因著這孤獨而痛著。我也仿佛是一面鏡子一樣,呈現著自己的一些面目卻也隱匿起一些真實的感覺。蘇笑嫣在詩中抓住了我、夜色與鏡子都同樣具有的兩面性和矛盾性來加以互喻。就像司空圖在《詩品》中所說的“離形得似,庶幾斯人”。把事物的形狀丟掉,反而更加神似。運用事物相通的特性來相互比喻,“無理而妙”。
如果沒有《我是一個胃病患者》跟《電池與發動機》那類詩歌,蘇笑嫣詩歌技巧的運用和詩歌藝術性價值得以體現的只是一個方面而已,局限於“筐”。而異質和另類的楔入使得這隻詩歌的筐“空”了起來,豐富多維起來。有意思的是,蘇笑嫣的詩歌很喜歡運用排比修辭手法,這種本來屬於“浪漫主義”的“過時”風格被她用的很靈活也很巧妙,並沒有讓人產生呆板的感覺。因為她在排比句式的使用過程中控制住了詩歌的語言節奏,使詩歌語氣不會變的急速,也不會讓人感覺在加強語氣或強調什麼,反而呈現一種緩緩的鋪陳畫面之感,使得排比句子與她詩歌隨意、柔和的氣質與內省、靜謐的風格水乳相容。她詩的精神很現代,然則在樣貌上,詩的每段卻相對整齊,趨向於古典詩歌對於形式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她一直在寫作中保持了一顆平實而認真的心,並用這顆心去詮釋生活的美。這是蘇笑嫣的詩歌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90後詩人所讓人讚嘆之處。